昨天,校园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迎来首演。图为高校学生所饰演的杜丽娘与柳梦梅。 通讯员 吴涵玉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4月26日,江苏大剧院戏剧厅响起经典的昆曲唱段,由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担任艺术总监、高校学生“领衔”的校园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迎来首演。历经9个多月的培训,古老的昆曲艺术,在青年学子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舞台上,清丽婉转的曲调、细致打磨的唱词,大学生演员们全情投入,演绎了一场包括《游园》《惊梦》等9个折子、时长150分钟的大戏。杜丽娘与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浪漫故事,让观众沉浸其中。“非常开心,非常激动,非常震撼。”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23级本科生陈艺璇连用三个“非常”来形容看剧的心情,“台上的演员都是和我年龄相仿的大学生,他们的身段唱腔充满了古典韵味,但眼神中又透露出年轻人的灵动,一群年轻人的深情演绎让我感受到古老昆曲和青春力量的碰撞。”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是东南大学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来自全国29所高校的50名在校学生担任演员与演奏员,得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马的“一对一”指导。20年间,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40多所高校巡演,培养了数十万高校学生观众,将昆曲观众的平均年龄整体拉低了30岁。此次首演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延续,让高校学生从观赏昆曲、研究昆曲,到自己登场演绎昆曲。这群青年学子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凭借着对昆曲的热爱,从去年夏天起,每个周末和假期从全国各地赶往苏州,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集中培训。
“在苏州昆剧院的日子里,我全身心沉浸在昆曲的世界。每天清晨,跟着老师练习唱腔,一个拖腔、一个转调,反复揣摩,力求精准。练习身段时,水袖的挥舞、台步的节奏,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跑圆场我一天都要练习几十圈。和同学们一起排练时,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了一个动作的协调性、一个表情的到位,常常讨论许久。”柳梦梅扮演者、东南大学学生范宇鹏说,他愿和其他高校学员以及东南大学师生一起,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将昆曲的典雅之美传递给更多同龄人。
“600多小时的沉浸式研习,让我触摸到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血脉温度。”花神扮演者、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丁圣倢说,当杨美老师执起水袖为她示范石道姑念白时,她才真正理解何为“一声即一画”。为了体悟角色复杂性,她反复揣摩老师“声断意连”的咬字技巧,在镜前练习到下颌发酸,终于让那段贯口有了流动的生命力,“站在首演舞台上,抚摸着刺绣繁复的戏服,既忐忑是否正确传递角色神韵,又欣喜于能将课堂所学化作真实的光影。”
“非遗昆曲艺术加上青春靓丽的高校学生,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用‘最古老+最青春’的艺术方式为大家呈现出一场文化盛宴。虽然学生演员功底比较薄弱,但是大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对人物和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们并不是亦步亦趋地学习这个动作如何做,而是结合他们对昆曲的热爱以及自身的文化底蕴走入人物的内心,思考如何呈现这一角色,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项目负责人赵天为说,9个月,学员们完成了从文化学习者到传承传播者的转变,让杜丽娘的游园惊梦成为新时代理解古典的桥梁,让昆曲的典雅韵律化作当代人心灵栖息的文化原乡。
演出结束后,场内喝彩声不断,观众席中的白先勇带头鼓掌。看到学生演员们的表现,白先勇倍感欣慰,提到自己是“昆曲义工”的大队长,虽然很多人想到昆曲就离不开他的名字,但是在他的身后,有无数人都在为昆曲的复兴奉献和努力,“青春版《牡丹亭》要一直青春下去,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演员和青年观众,不断地继承和弘扬青春的力量,为昆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注入生机活力。”
原文网址:
http://njrb.njdaily.cn/njrb/h5/html5/2025-04/27/content_57_205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