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在今年春天和大家见面了!”4月25日,著名作家白先勇来到东南大学,讲述校园青春版《牡丹亭》背后的故事。这一版本的《牡丹亭》由全国29所高校的50名在校学生担任演员和演奏员,演出《游园》《惊梦》《言怀》等折子戏,将于4月26日在江苏大剧院精彩首演。
“又来到南京了,很高兴。从我这次住的酒店窗户望出去,一眼就可以看到玄武湖的美景。大概9岁时,我第一次来南京,就曾在玄武湖划过船,至今仍记忆犹新。”在白先勇眼里,南京梧桐树多,绿化好、环境好,名胜古迹也很多,“是个很好逛的地方。”
《牡丹亭》出自明朝剧作家汤显祖之手,原作共55折,讲述大家闺秀杜丽娘对书生柳梦梅因梦生情,一往而深,最终超越生死的故事。青春版《牡丹亭》尊重经典,将原著浓缩成27折,由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特邀大陆昆曲名家汪世瑜、张继青担任艺术指导,由后来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沈丰英、俞玖林领衔主演。历时一年规划、制作、排演,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4月在台北首演。
“二十二年前,筹划青春版《牡丹亭》时,便拟定‘昆曲进校园’是我们的重要方针。当时昆曲界的危机之一是观众老化,培养年轻观众是当务之急,而青年观众中又以高校学生为主要目标,因为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够欣赏昆曲这类高雅艺术。”白先勇说,他创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就是要让昆曲在一代一代年轻人中传承下去,所以,他已经带着青春版《牡丹亭》走进了40多所高校。
“昆曲进校园”的第一阶段是校园巡演,第二阶段便是在龙头高校设立昆曲中心,开昆曲课程。在白先勇看来,昆曲是一种综合的高雅艺术,集文学、音乐、舞蹈之美于一身,非常适合当作大学的文化启蒙课程。他们于2009年首先在北京大学设立“昆曲传承计划”,邀请大师教授昆曲课程。后来,他们又在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苏州大学开班昆曲中心,至今已经让上万名高校学生受到昆曲美的教育。
“青春版《牡丹亭》拥有大量的年轻粉丝,有很多都是在校学生。我们的‘昆曲进校园’也进入第三阶段——制作校园传承版《牡丹亭》,高校学生由观赏昆曲、研究昆曲,到自己上台搬演昆曲。此前我们制作的北京高校版《牡丹亭》以北大学生为主,这次与大家见面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员团队来自全国高校,覆盖文科、理工科、本硕博不同专业和层次。”白先勇说,50名学生大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但得到了青春版《牡丹亭》主创人员一对一悉心指导,排练场地就在苏州昆剧院内,从去年夏天起,他们就利用周末及假期,排除万难从全国各地赶往到苏州排练,足见大家对昆曲的热爱,“经过9个多月的辛苦排练,他们终于在4月26日与大家见面。校园版青春《牡丹亭》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延续,青春版《牡丹亭》启动了昆曲复兴,校园青春版《牡丹亭》将接力下去。”
据悉,此次的校园青春版《牡丹亭》是东南大学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赵天为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虽然学生演员功底比较薄弱,但是大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对人物和艺术的深刻理解,他们并不是亦步亦趋地学习这个动作如何做,而是结合他们对昆曲的热爱,以及自身的文化底蕴去走入人物的内心,思考该如何呈现这一角色,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赵天为表示,该项目唤醒青年学子的文化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使青年学子粉墨登场、深入参与到昆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拉近青年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培养他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觉悟和使命感,坚定文化自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原文网址:
http://m.zjsnews.cn/news/758517605883682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