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那种喜悦能消解所有疲惫”,专访东南大学陈殿勇

发布者:吴涵玉发布时间:2025-04-21浏览次数:10

在东南大学,有这样一位教授:他是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的顶尖科学家,也是学生口中“永远在奔跑”的导师,更是教育改革浪潮中的破局者——他就是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陈殿勇。近日,记者专访到这位在高能物理与高等教育领域双线奔跑的学者,听他讲述科研育人的双重探索。

微观世界的“画象者”

上个世纪以来,人类进入原子时代。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和基本相互作用的探索和认识从未停歇。高能物理作为微观世界的“宇宙考古”,该领域的科学家们如同手持粒子“积木”的孩童,试图用微观粒子拼凑出宇宙最深层的运行法则。而在这场全球科学家竞逐物质本源的国际赛场上,陈殿勇的团队用一组颠覆性的理论预言,为中国赢得了关键性的一席之地。

“如果说做实验的人是‘摸大象的人’,那么我们做理论的人,就是‘画大象的人’,不仅要知道实验上有了哪些数据信息,还要将所有信息综合起来,甚至给出‘预言’,给实验学家一些建议。”在堆满文献的办公室里,陈殿勇用盲人摸象的比喻揭开了高能物理的“神秘面纱”。

2011年,他所在团队在国际上率先预言了带电的隐粲四夸克物质,并给出了寻找它们的具体方案及判定依据,这项“超前”的工作曾被《Physical Review Letters》拒稿。审稿人拒绝的原因,是缺乏数据,没有实验支撑的想象只是“空中楼阁”。然而,陈殿勇并未气馁,他先将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D》上,并持续深入研究。回忆起当年的那份拒稿信,陈殿勇眼中闪着光:“我们相信物理图像的内在逻辑。”

两年后,我国的BES III合作组和日本的Belle合作组在陈殿勇团队的建议下观测到带电四夸克物质。这一消息让陈殿勇激动万分,他们的预言得到了实验证实。

这项实验成果不仅震动学界,更入选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评选的2013年“全球物理学十一项重要成果”、2013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很多时候我们做理论研究,想法和观点需要实验来证实。这个过程可能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但当得到验证的那一刻,所有的努力都值了。”陈殿勇感慨道。

多年来,陈殿勇课题组聚焦国际前沿问题,在强子物理研究方向成果丰硕。在 Phys. Rev. Lett.、Phys. Rev. C/D、Eur.Phys.J.C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130 余篇论文,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其围绕新强子态开展的研究受到了国际合作组关注并引发相关实验测量。我国高能物理领域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从“跟跑”转变为“并跑”,甚至在很多前沿方向做到了“领跑”,“我非常高兴能够参与到这样的转变过程中”,陈殿勇如是说。

教育变革的“破冰者”

当四夸克态研究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时,陈殿勇的人生轨迹却悄然转向。2016年,这位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深耕7年的科学家,毅然决定加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在研究所,我常觉得自己像台精密但孤独的仪器。”他如此解释转型的初衷:“而和高校年轻人在一起,不仅是人思想上变得更年轻,科研工作上的创新灵感也源源不断。”

这份对科研探索本质的深刻洞察,最终催生出一场润物无声的教育革新。

在贵州“中国天眼”的观测平台上,东大物理学院强基计划的学生正屏息聆听脉冲星的信号,这是陈殿勇打造的“强基强国”品牌活动中的寻常一幕。

(陈殿勇带领学生去参观“中国天眼”)

自2019年执掌东南大学物理学院教学改革以来,他推动物理学院接连入选强基计划、拔尖计划2.0等国家级战略计划,更推动了院所协同的“严济慈班”“黄昆班”培养模式。

“在合肥核聚变装置现场,有学生眼睛发亮地说‘这就是我要征服的星辰大海’。”在陈殿勇眼中,这些价值数亿的“国之重器”是最生动的思政课堂,“当年轻人触摸到国家科技战略的脉搏,报国情怀自然会生根发芽,也激励着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

而在东南大学的智慧教室里,一场更隐秘的变革正在发生。陈殿勇带领物理学院提前布局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先后推动建设十余门“人工智能+教育”试点课程。其中,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的“大学物理课程智慧AI助教系统”入选教育部首批18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

知识图谱如神经网络般铺展,学生轻触节点,便能自主追溯知识断层,探索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教育AI不是取代教师,而是解放创造力。”陈殿勇演示着系统如何实时捕捉学生的思维轨迹,眼神像发现新粒子般兴奋:“未来或许能用大模型模拟强子碰撞,让理论物理教学跨越时空界限。”

做最独特的“微观粒子”

2020年,陈殿勇的硕士研究生岳自力考博失败。为了帮助心思敏感的岳自力走出低谷,陈殿勇主动请她来办公室聊天,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鼓励她不要放弃科研梦想。“当年我的论文也曾被期刊拒绝,但现在那些退稿信都成了最珍贵的教案。”陈殿勇将科研长跑中的跌倒与重生娓娓道来,一字一句让岳自力深受感动。此后,岳自力顺利通过补录考博成功,目前远赴意大利深造。

岳自力回忆起刚接触科研时的迷茫,“我当时总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陈老师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讲科研的规范和流程,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不是老师的耐心讲解,我可能早就失去了做科研的兴趣。”

(陈殿勇带领学生去参观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在陈殿勇的育人哲学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微观粒子”。就好像他自己,既可以是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也可以是校庆马拉松上跑得比学生还快的运动员。而他的学生中,也不乏身兼数职的代表,有的既是青年学者,又同时担任党支部书记、军训教官等。这些鲜活的成长轨迹,正是他“多维度培养”理念的生动注脚。“科学家不是实验室的困兽。在量子世界,观测方式决定粒子形态;而在教育中,培养维度塑造人才光谱。”

从科学家到高校导师再到学院管理者,陈殿勇肩头的责任更重了,但他眼中对科学的炽热与对育人的赤诚始终未变。“角色在变,但核心始终是‘人’——要培养能突破学科边界、兼具家国情怀的‘π型人才’。”就像四夸克态的发现打破了传统强子结构的认知,陈殿勇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也能在科研攻坚与社会担当的“叠加态”中,走出属于中国青年学者的独特轨迹。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这三重身份时,陈殿勇笑着说,“真正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但当你看见学生眼里的光,就像观察到新粒子轨迹——那种喜悦能消解所有疲惫。”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编辑:王甜



原文网址: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05e4e9e4b04772d1d022ec?t=174522057699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