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 孙友宏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04-18 05版)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前的涌泉池,“止于至善”4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每当晨曦初露时,总能看到手持纸质书与平板电脑的学子们在此晨读,数字墨香与铅字温度在光影中交融,这一场景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结合”的生动实践。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人类知识图景,作为新时代“读者”,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变革的浪潮,更要守护人类文明传承的根脉,让AI技术成为照亮人类思想星空的灯塔,而非遮蔽精神原野的藤蔓。
一、智能时代阅读范式的革新。朱熹在《读书之要》中强调,“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一古训在人工智能时代愈发值得深思。当ChatGPT在几秒内生成一篇学术论文,当DeepSeek等多模态大模型实时解析文章思想脉络,当算法推送的内容精准迎合我们的知识舒适区,“阅读”这项延续千年的文明实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重估。在人工智能时代,AI技术既能带来知识获取的革命性便利,也易引发深层阅读危机和认知危机。比如,知识检索的便捷性削弱了体系化思维养成的耐心,个性化推送的精确性窄化了知识探索的边界,智能摘要的高效性钝化了批判性思考的锋芒。
因此,当人工智能逐步接管阅读过程中的信息筛选、重组、提炼环节,我们必须探索新时代的“阅读之道”,实现认知能力的战略跃升,真正做到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建构,从知识积累转向思维锻造,从工具依赖转向价值引领。唯有如此,才能在技术浪潮中守护阅读的温度、拓展思想的深度。
二、提升智能时代的阅读素养。智能时代不是“纸电对立”的角斗场,面对AI带来的阅读挑战,我们既不能固守铅字崇拜,也不应陷入技术虚无。要不断提升智能时代的阅读素养,通过培养技术驾驭力、批判思辨力和跨界融合力,让算法拓宽视野而不遮蔽心灵。
技术驾驭力是提升阅读效能的基础。所谓“技术驾驭力”,不仅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深层次的人机协同能力,它要求读者在工具使用中保持自身的主体性,使技术工具成为拓展而非替代人类思维的“外脑”。例如,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辅助阅读时,AI可以高效地提供海量信息和知识储备,承担起“知道”的角色,而读者则应更加专注于“思考”,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机器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负责“总结”工作,而读者则需要学会“提问”,主动探索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批判思辨力是守护思想主权的盾牌。当前,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与“情感操控”正在重塑认知路径,读者必须掌握“免疫算法偏见”的思维武器——批判性思维,即对算法推荐保持审慎、对信息来源存有质疑,才能在智能信息流中始终保持独立判断能力,进而守护深度阅读能力、捍卫人类思想主权。
跨界融合力是认知升维的引擎。智能时代的阅读已突破线性逻辑的藩篱,形成超文本链接的认知网络。如果说传统线性阅读如同一条单行道,以逻辑链条串联思想珍珠,AI赋能的网状阅读则像长江水系,通过超文本链接构建认知网络。这要求读者具备在不同知识体系间建立联结的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知识之间自由穿梭,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认知的升维和拓展。
三、重塑教育生态培育“新读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我们既要守护人类文明积淀的深度思考传统,又要主动建构适应智能社会的认知新范式,这需要高校在技术狂潮中保持教育定力,在工具理性中注入人文温度,最终培养出兼具数字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新读者”。
课程体系要突出“固本开新”。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读者”,既要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又要能够熟练运用智能技术。东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未来学习方式,实现传统阅读与智能工具的深度融合。
教学模式要聚焦“认知升维”。培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读者”,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认知塑形”,通过教学设计激活学生的“元认知”与“元学习”能力。东南大学启动“AI+教育”行动计划,从个性化教学设计、智能辅助工具建设、知识能力图谱构建、沉浸式实验教学、虚拟学习社区搭建、精准评价智慧决策“六维度”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从知识接收到价值体认的转变。
评价体系要践行“量质并重”。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认知领域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构建“数字-纸质”双轨阅读评价体系。东南大学利用“数智东南”等数字化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综合考查学生的实体书借阅量、数字资源利用率等数据。同时,学校着力打造“沉浸式阅读场域”,开展“阅读马拉松”“东南阅读者”等系列活动,守护慢阅读的“心流时刻”。这种“量质并重”的评价体系,既注重阅读的数量积累,又强调阅读的深度与质量,为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站在图书馆面前,望着穿梭于实体书架与数字瀑布流的年轻身影,我想起杨廷宝先生设计南校门时的匠心:西方古典审美与中国传统韵味的完美融合。在人工智能重塑阅读形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让算法成为拓展认知边疆的利器,让纸质书继续滋养精神的根系,最终在数字文明时代重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阅读之道,点亮数字文明时代的精神灯塔。
原文网址:
https://zqb.cyol.com/pad/content/202504/18/content_409933.html?isshow=1https://zqb.cyol.com/pad/content/202504/18/content_409933.html?issho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