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东南大学研发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药,有望3到5年上市

发布者:吴涵玉发布时间:2025-04-16浏览次数:10

缺血性卒中是全球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群。近日,东南大学医学院姚红红教授团队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明星分子”circSCMH1,并开发了一种使用环状RNA通过鼻腔给药的治疗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进入体内,“明星分子”犹如“马达”,使药物直达中枢神经系统,修复缺血性卒中后脑损伤。


更神奇的是,动物试验证明单次给药效果可维持28天,甚至56天,即将启动临床试验,预计3到5年内上市,有望成为精准医学领域治疗脑卒中的新型药物。该研究论文已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独特“服药”方法

首创经鼻给药的递送机制

4月15日,在东南大学江北校区,现代快报记者看到这款令人振奋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瓶子里的溶液雾化后,通过面罩进入人体,类似雾化机。姚红红补充说:“这是一代产品,二代产品也在研究中,可以通过电脑控制速度,更加均匀。”

“这个药的发现太令我们振奋了,是我们十多年研究的积淀。”姚红红介绍,脑卒中是一种脑疾病,基于环状RNA技术上的突破,使用脂质纳米颗粒(LNP)这样一个颗粒,包裹着体外合成的环状RNA,直接经鼻腔给药,通过嗅球药物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找到”脑梗死周围区,持续释放药效,提高药物效率。

这种给药方法,也就是科研工作中所提到的递送机制,是该研究的一大优势。据悉,传统静脉注射给药会经过肝脏,但肝脏存在首过效应,意思是药物经过肝脏,部分会被代谢掉从而失去活性,影响疗效,还会增加药物的摄入。

当时临床中使用经鼻给药这一递送机制的,主要用于肺部。姚红红课题组就在思考,如果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环状RNA会如何?经过试验,整个课题组都被震惊了。经鼻给药不仅提升药效,还减少了给药剂量,这样就可以降低药物毒性的同时减少潜在的副作用。

不仅如此,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使用经鼻给药的方法,无论是通过滴鼻液或喷雾制剂,都会更加简便。

万里挑一

上万条环状RNA中筛选出的一条“明星分子”

环状RNA是一类具有共价闭环结构的特殊RNA,是脑功能调控和神经精神疾病病理进程中的重要调控分子,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1970年,科学家发现了环状RNA的存在,但基于当时的实验条件,无法解析它的生物学功能。直到2013年,《自然》发布的两篇文章阐述了环状RNA的存在以及背后的机制,国际上掀起了对环状RNA研究的热潮。

“但是,当时脑卒中临床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药物的研发一直未能实现突破。”姚红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药物靶点逐渐从蛋白质拓展至核酸,核酸药物应运而生。在RNA层面,姚红红团队发现大量的环状RNA与卒中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这也不断驱动着我们,探索在卒中这一疾病病理进程中,环状RNA的表达谱是否发生变化。”十年前,姚红红课题组开始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跟踪。他们发现急性发病患者入院时,某些环状RNA水平的升高或者降低,通过治疗出院时会恢复。随访两个月后发现,愈后效果与这些环状RNA在卒中发病后的水平高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环状RNA的变化是卒中患者愈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姚红红课题组无数次试验,从上万条环状RNA中一步一步筛选,一步一步验证,终于锁定了一条特殊的环状RNA circSCMH1,与患者脑梗的体积、神经功能障碍显著相关。该分子是一种多靶点治疗剂,具有促进脑卒中患者修复的生物学功能。

犹如“修复马达”

单次给药可产生长期疗效

这条明星分子的发现,振奋了整个课题组。紧接着,姚红红团队继续深耕,对这条特殊的环状RNA抽丝剥茧,研究其作用机制和原理。

姚红红介绍,比如使用细胞外囊泡递载环状RNA也是课题组的突破性发现。在前期调研中,课题组并未发现有任何研究,使用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环状RNA经鼻这种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这种药物更加稳定。

在动物试验中,能够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运动功能。姚红红展示了一段动物试验的短视频,只见脑卒中模型实验猴,给药后慢慢恢复了运动功能。小鼠大脑的图像清晰显示,给药后缺血性脑部也慢慢修复。

更神奇的是,最新结果表明,单次给药后药效可持续56天以上。“它相当于一个‘修复马达’,当环状RNA进入机体,能够驱动机体自身的生物合成机制,启动卒中患者脑损伤的修复,并让它维持一个高稳定的水平。”姚红红激动地说:“哪有一种神药,给一次能管56天。这也是我们称它为‘明星分子’的原因。”

当前,该研究与南京一家制药公司合作,即将开展临床试验,有望在3到5年内上市。此外,特别需要指出,团队发现环状RNA不仅可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还可应用于抑郁症的诊断。

十年磨一剑

科研工作者不能畏难

重大成果的创新突破,背后是姚红红课题组十年的匠心深耕。

为了这条“明星分子”,课题组前期经过无数次试验,寻找除了它,是否还有别的环状RNA也能发挥类似的效果。最终发现这条环状RNA更有研究前景。

但此时,整个课题组只有100万元的课题经费,用来整个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如果全部砸进去,后续科研就没有经费支持。这对于一个课题组来说,可以说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是否继续进行科研成果的探索和转化,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难度很大,但必须往前冲,试成了,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福音。”就连学生都说,“姚老师我们不转化太可惜了。”纠结许久的姚红红,最终选择继续冲。

付出终将有回报。也就是这项成果的发现,成为支撑姚红红获得国家杰青的重要依据。姚红红感慨地说:“有时候是天道酬勤,所以科研工作不能有畏难情绪,我只希望我做的环状RNA能够真正实现它的价值,这是基础科研工作者内心最大的心愿。”

直到现在,姚红红课题组还在延续着环状RNA的研究。

科研工作中,姚红红严谨又严格。但生活中,她又是一名欣慰的大家长。“我对团队的每个人都感到非常自豪。从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再到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他们接续传承,发挥着自己的力量。我非常有信心也有决心,将他们每一个人都培养成优秀的科技人才。”

姚红红打趣道,这不是大话,而是她对课题组成员的自信。姚红红的团队分工明确,功能多元,每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既有做分子的,也有做功能的,还有做递送的,是一个成体系的新药研发梯队。

“依托东大的平台,通过打造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团队,我们在核酸药物这一方面注定会实现弯道超车。”姚红红坚定地说。

通讯员 吴涵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

编辑:任红娟校对:李凯波



原文网址:

https://app.xdplus.cn/xdk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39/124951.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