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何洁) 化疗虽然能够抑制癌细胞生长,却因缺乏精准性,成为一把双刃剑。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梁高林带领团队研发出一项“释放与捕获”药物递送策略,能够让化疗药物更精准地“锁定”肿瘤部位,长时间发挥作用。该策略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显著提升了化疗效果,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材料》。
“为了提升化疗药物的靶向性,科研人员研发出许多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试图给化疗药物装上‘智能导航’,使其能精准抵达肿瘤病灶。但纳米载体由于自身尺寸的限制,携带‘导航信号’的能力十分有限。据统计,只有约0.7%的纳米载体能成功抵达实体肿瘤。”梁高林介绍,面对纳米医学领域这一棘手难题,团队另辟蹊径,成功研发出一款装载喜树碱多肽前药的壳聚糖硅球复合物,当这一纳米药物通过尾静脉注射进入体内,会像“追踪导弹”一样通过血液循环富集到肿瘤部位。
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这一纳米药物表现出色,能够有效靶向肿瘤并长时间滞留,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大幅提升化疗效果。梁高林透露,这种新型药物递送策略将癌症化疗的靶向效率提升至5%—15%。
原文网址:
http://njrb.njdaily.cn/njrb/h5/html5/2025-04/10/content_56_2030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