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布】东大团队发现化疗新策略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5-04-07浏览次数:10

化疗


作为癌症治疗的“三驾马车”之一

虽然能抑制癌细胞生长

却因缺乏精准性

成为一把双刃剑


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梁高林带领团队研发出一项“释放与捕获”药物的新型递送策略,可以让化疗药物更精准地“锁定”在肿瘤部位,使其长时间发挥作用。该策略在小鼠乳腺癌模型中显著提升了化疗效果,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生物材料》。


《科技日报》也报道了该项突破




“近年来,为了提升化疗药物的靶向性,科研人员研发出许多基于纳米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但其实际靶向效率不尽如人意。如何让药物在肿瘤病灶‘安营扎寨、持续作战’,是纳米医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梁高林介绍说。


面对这些难题,梁高林带领团队设计出一种新型纳米复合体。在复合体的内部,他们将化疗药物喜树碱(CPT)修饰在团队设计的一种结构特殊的多肽上,形成水溶性的喜树碱前药分子Nap-FYp-CPT。复合体的“壳”则为多孔的二氧化硅纳米载体。



“我们为患有乳腺癌的小鼠注入纳米复合体。当复合体抵达肿瘤附近后,肿瘤的微酸性环境触发纳米载体释放前药分子。随后,肿瘤细胞膜表面高表达的碱性磷酸酶(ALP)会‘吃掉’前药分子中的磷酸根,并形成纳米纤维,在肿瘤细胞膜表面构建起一层水凝胶。在水凝胶作用下,纳米复合体便牢牢地附着在肿瘤细胞膜上,其中的前药分子就进入肿瘤细胞内。”梁高林介绍,进入细胞后,前药分子会释放活性化疗药物喜树碱,对肿瘤细胞发起攻击,这有效提高了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延长了药物在肿瘤部位的滞留时间。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研究员王睿介绍,团队在14天内两次为小鼠注入了纳米复合体,发现其抑制了肿瘤生长,将化疗药物的靶向利用率提高到5%至15%。


梁高林表示,这种药物递送策略,为解决传统化疗方法中靶向性差、副作用大、损失健康细胞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路径。如果进入临床,其有望为难以手术切除的转移性肿瘤定制更为高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内容来源 | 东南大学、科技日报

编辑 | 吴一唯

校对 | 刘蓓、史又月

审核 | 陈新洋



原文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32g4nYHEZvii8tmeObWSRg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