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当实验室里的创新速度以分秒丈量,学术成果的公开却仍在以季度为单位排队。当前,全球学术界正面临一场静默的“流速危机”——论文篇幅冗长、评审机制滞缓、出版流程冗长等一系列问题,将知识传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推至聚光灯下。
3月26日下午,东南大学牵头与爱思唯尔合作推出期刊论文新结构发布会在宁召开。会上,针对学术期刊论文多、篇幅长、方向散、研究乱等痛点,双方提出“3i式论文”全新结构,鼓励将长篇论文精简为一页,让学术论文写得快、审得快、懂得快。

“我们所提出的‘3i式论文’(也可称作,微论文)主要是在论文结构上进行创新。其将论文精简为一页,着重介绍单一研究方向的历史(Introduction)、当下(Innovation)和未来(Insight)三部分内容。”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介绍,过去一篇学术论文可能有十几页,写稿人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资料检索、组织文字语言等;审稿人读起来也费时费力,导致审稿效率低下。而“3i式论文”则不同,繁杂的编撰过程转变为简单的模块化填写,写稿人可以节省约90%的文字工作量;单一研究方向的重点和亮点一目了然,审稿人的单篇审阅时间约缩短90%;图片+简短文字结合的形式,使得研究进展一目了然,读稿人读得快,研究方向把得准。

“这就好比将学术论文浓缩为社交媒体上的短视频,借助图文穿插的形式,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即某一精细领域发展的重要研究节点,发稿人当前的创新工作,未来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孙立涛坦言,尽管“3i式论文”的优势明显,但这种结构并不适用于产业创新中“从0到1(原始创新)”阶段,而是更适合“从1到10(规模化发展)”阶段。
孙立涛解释,在科技成果推向产业化的阶段,很多时候科技成果已经存在一条或几条公认的技术路径,此时科研人员应更多地瞄准应用和产业,集中力量沿着相对成熟的技术路径不断创新,避免分散精力。“‘3i式论文’简洁明了的呈现方式,让研究更聚焦,易形成引导式有组织科研,大大提升科研效率。”

东南大学副校长孙立涛和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全球科技出版高级副总裁Peter Harrison,为“3i式论文”推广的重要载体——新期刊《Natom》揭牌。据悉,Natom一词是由Nano to Atomic和Nature to Atom融合而成,反映当下各领域研究逐渐从纳米尺度过渡到原子尺度;面向未来,自然万物的理解都将深入到原子尺度。
未来,双方将推进“3i”新结构论文期刊的高质量建设与示范性作用:论文结构更精简,让写论文、审论文、读论文更快且过程更环保;人员精力和资源分配更聚焦,使得科研更高效。“我们紧扣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提升战略高度,通过联合创办高影响力期刊以及通过Natom等平台整合资源、赋能青年学者拓展实践深度。”爱思唯尔全球材料科学期刊出版总监白洁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文 刘莉/图
通讯员 吴涵玉
编辑:杨易臻
原文网址: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e3fd56e4b0944005bc15b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