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储笑抒
在南京北极阁脚下,矗立着一座林木葱茏、建筑雅致的校园。校园中的千年古木,见证了金陵城文脉的绵延;校园中的体育馆,聆听过多位文化名流的演讲;校园中的大礼堂、南大门,守望着一批批学子在此学习、成长、奔赴四方。
这里便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位于北京东路以南面积广阔的区域。校园中有许多初建于20世纪20—30年代的历史建筑,周围教学楼、宿舍区、研究中心甚至国家重点实验室星罗棋布。历史最悠久的,当属六朝松。
相传六朝松为南北朝时期由南朝梁武帝亲手栽种于当时皇宫之中,其后15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宫阙倾圮,唯有六朝松原地挺立。根据专家研究,这棵古木的品种并非松树,而应为“桧柏”,其树龄确实在千年以上。
千年的岁月流逝,原先六朝松所处的位置,由宫苑变为明代国子监的一部分,如今作为东南大学的地标存世。它或许见证过南北朝时期《昭明文选》的成书;见证过明代《永乐大典》的编纂;时至近代,见证了创立于清末的三江师范学堂,在原国子监遗址上矗立。
自三江师范学堂将校址迁到此处后,这个校园就一直是知名高等学府的所在,落户于此的高校历经更名、拆分等,直至20世纪80年代,最终定名为东南大学。
“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这首令人荡气回肠的《东南大学校歌》,其歌词出自古典诗词研究与教学专家,曾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任教的王步高教授之手。这首歌唱出了东南大学师生与六朝松的亲密无间,也唱出了这个校园,乃至整个南京的文脉传承。
校园内文气很盛,就连体育馆也曾作为文化讲堂,迎接过世界文化名流的到访。印度诗人泰戈尔曾来此演讲,徐志摩为他翻译,据说当时有数千名中外人士蜂拥而入聆听,以至于体育馆楼上的横板因不堪重负而开裂;英国哲学家罗素、德国哲学家杜里舒、美国心理学家杜威……诸多国内外大家,为这里千年不衰的文脉增添了更多现代思想的气息。
名师出高徒,从这座校园里,也走出了无数文化名人、科学名家。文学家范存忠、殷孟伦,“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任新民,核物理学家吴健雄,我国人造卫星开拓者闵桂荣,建筑学家王建国……他们在不同时期来到这座校园,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积极的改变。
如今的四牌楼校区,青年学子与八方游客,依旧流连驻足于六朝松下、体育馆里、大礼堂前,接受天下文枢千年文脉的滋养。他们中的许多人想必也会将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深深地融入血脉,将这座校园中蕴含的智慧与南京的文气带向远方。
【推荐打卡点】
·南大门:位于学校南北轴线的南端,现为东南大学正门,门楼由杨廷宝设计,由三开间的四组方柱和梁枋组成,简洁大方。进入校门后在长约百米宽阔的入口道路指引下,大礼堂作为终端,巧妙地形成了视觉效果极佳的框景。
·大礼堂:建成后曾一度是国内最大的礼堂,20世纪60年代在杨廷宝主持下增加了两翼,连同门口的喷泉池一起,成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标志性建筑。
·老图书馆:原名孟芳图书馆,20世纪20年代建成,30年代由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朱彬、杨廷宝共同设计了扩建工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融合,为我国近代建筑杰作。
作者:储笑抒 责任编辑:吴丽莉
原文网址:
https://www.njdaily.cn/news/2025/0228/7437769654613462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