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梅花绽放的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梅园里,“‘香’自梅庵来”——2025“印象梅庵・花间课堂”正在开讲。研磨、混合、压制……同学们走出教室走进春天,在香雪浮动的印象梅庵草庐前跟随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东大定制版“梅庵香”的制作。

东南大学定制版“梅庵香”的文化基因,深植于梅花与东大跨越百年的精神联结。梅花凭借坚韧、高洁、谦逊的特质,成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的重要寄托。梅花凌寒不屈的风骨,恰与李瑞清先生(号梅庵)“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精神世界深度共鸣。百余年后的今天,这款融合东大印记与梅花风骨的“梅庵香”,不仅是东大人对梅庵先生教育理念的当代诠释,更是将传统文化风骨转化为青年精神滋养的生动实践。
古朴的案几上,沉香、檀香、丁香等香料一一铺陈,制香人指尖轻动,将其有序混合;细腻的粉末在臼中翻滚,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在古代,梅花就常被文人雅士视作高洁品格的象征。大家此次制作的‘梅庵香’实际上是我们现在赋予它的名字,它是我们在明代周嘉胄《香乘》梅花香方基础上改良所制,其香气不仅清新雅致,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活动现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人香道”代表性传承人吴清先生为大家讲授中国传统香文化之梅花香。他剖析了梅花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尤其提到本次活动特制的“梅庵香”,其配方精心研制,蕴含着对李瑞清先生风骨的敬意与传承。

在制作梅花香饼的环节,同学们认识香料、了解香方,通过称重配比、捣臼研磨,感受不同香料逐渐融合的奇妙过程,最后再利用模具压制出梅花香饼。

制作完成后,同学们围于香席,在吴清先生的指导下进行品香。同学们轻嗅“梅庵香”,细品其中韵味。从初香的清新淡雅,到本香的醇厚悠长,再到尾香的余韵袅袅,每一种层次的香气都给大家带来不同的感受,仿佛与梅庵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活动还设置了问答环节,同学们就香方的功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等踊跃提问,吴清先生耐心地一一解答,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兴趣。“能够在梅庵之旁,梅花之下,体验制作‘梅庵香’,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增强了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吴清说。

活动过程中,东南大学艺术指导中心教师、中国昆剧古琴协会会员周天姮老师与集成电路学院胡天旭同学带来琴箫合奏《梅花三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陶徐祎同学带来琵琶独奏《阳春白雪》。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梅庵,因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而得名。同时,梅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为了延续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三年前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策划指导下,由建筑学院师生设计完成梅庵在九龙湖新校区的临摹建造。

此次活动是“印象梅庵・花间课堂”连续开展的第三年,以“梅庵香”为独特纽带,以将梅庵印记与中国文化风骨紧密相连,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新生。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2级本科生葛覃兮表示:“以前只是觉得香闻起来很舒服,现在才知道它背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看着我亲手制作‘梅庵香’香饼,我心里成就感满满,也更深刻的理解到梅庵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还有同学表示:“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文 刘莉/图
视频 谢诗涵
通讯员 吴涵玉
原文网址: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bf000ce4b05084aa3f62f3?t=174062388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