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李辰雨 李雅婧)6月15日,“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复建15年纪念活动在东南大学举办。与会专家聚焦“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剖析了数字社会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深入探讨了“数智伦理与社会发展”“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大数据与社会计算”等议题。
数字社会学研究亟待加强
当前,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数字技术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新问题,比如数智社会的隐私保护问题,伦理问题和算法歧视问题等。“数字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提出重大挑战,亟需我们探索新的分析视角,理论概念和研究范式,从而应对数字时代的新形势新挑战。但是我们的数字社会学研究却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培林提出,面对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新征程,学界应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数字中国建设凝聚智慧,贡献力量。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希望东南大学社会学系能继续为数字时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
“我们正处于数字信息技术推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中,这为当代社会学家推动理论创新提供了全新契机。”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友梅介绍,数字社会学是关注数字技术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深刻影响的新学科,不仅涉及AI最新技术的应用,还关注数字治理等前沿问题。数字社会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既能为理解、应对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提供新视角,也能为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提供新思路。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数字社会学将会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社会的全面变革。关注数字时代新发展的社会学人,应注意区别技术中所嵌入的社会观念,而非片面强调科技向善。
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道德发展研究院院长樊和平从哲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视角,对数字时代以及数字社会学的发展方向作出了预测。他为本次会议提炼出数字时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三个关键词,并借“乔布斯之死”探讨数字时代深刻的文明发展曲线,乃至“数字时代我们到底需要的是设计、建设还是制度”这一核心问题。他希望东南大学社会学系在一个无学科而大学科的时代,继续发挥学科优势并不断壮大。
技术治理将成为社会治理热点
与会学者围绕“数字时代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展开深入研讨。李培林关注到“数字时代的‘新工人’研究”,他表示,软件工程师和外卖骑手等数字时代新兴职业的出现,可能会对传统社会分层研究理论产生挑战。如果我们要以新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必先理解他们所历经时代背景变化,即数字化的背景到底带来了什么,以及会对我们社会结构产生何种深刻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数字时代的社会学问题意识。
谈到社会治理可能的改革方向,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提出,技术治理将会成为发展热点,目前已有诸多新技术运用到中国的社会治理当中。我们仍需进一步思考技术治理如何能够更好去造福老百姓,特别是那些受限于数字鸿沟的老年群体。江苏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成伯清说:“我们在积极推动技术发展,创造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不能忘记数字化挑战之下生存发展上可能受限,甚至可能被剥夺机会的那群人。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利用新技术优势造福大众的同时,也兼顾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和公平正义。”他提出,应鼓励多方参与到社会公共议题的治理之中。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只有真正把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才能更加有韧性,更加有社会凝聚力,共同应对技术的挑战。
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以“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的话语实践”为题,提出1978年后由改革开放所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规模和成就两方面都无与伦比,而受费孝通等老一辈学人影响的知青学人的学术主体意识正是来源于此。这促使他们开始主动地思考,如何将我们的民族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的社会转型和文明选择,以世界能理解并共情的方式自主表达出来。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天夫以“数字时代的社会连接:从个人到社会结构”为题,讨论了社会关系结构压缩的问题。基于此,他得出如下结论:社会关系维系、建立的要素,在数字时代里边被消减削弱,甚至被转变形式。他断言,数字时代里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将会以新的方式展开。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宁以“中国消费密码与中国式现代化”为题进行报告。他表示,中国消费社会呈现出既“节俭又奢侈”的取向,青年一代亦是如此,他们依然是儒家二元文明的继承者。项目性消费是一种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代政治经济结合所形成的新的政府机制,这个机制值得社会各界积极研究。
当天下午,与会专家分别在“数智伦理与社会发展”“数字技术与社会治理”“大数据与社会计算”三个分论坛进行研讨。在圆桌会议环节,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研究所的社会学专家就新形势下数字社会学的发展前景、实践现状、交叉潜能及困境出路展开了激烈讨论。
会议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协办。来自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社会学专家,国内百余位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常畅】
原文网址: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6/t20240619_57595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