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南京】一眼千年,共绽芳华!文化遗产“敦煌·彝绣“携手走进东南大学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4-06-06浏览次数:143

6月6日,东南大学建校122周年暨学术年之际,千年敦煌与千年彝绣,跨越时空在百廿学府东南大学相遇,“东南大学文化遗产进校园——敦煌展、彝绣展”在九龙湖校区李文正图书馆正式拉开帷幕,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摩。一时间,展厅内人头攒动,敦煌与彝绣一跃成为校园“顶流”。

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攀表示,此次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创新尝试将敦煌与彝绣、科学技术与文化遗产等进行碰撞、促进交融,深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交流。他希望广大师生更好地从文化遗产中感悟和增强文化自信,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做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郭青林表示,“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时隔7年再次走进东南大学,通过数字技术复制经典作品,完整保存了敦煌石窟艺术的信息,真实地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期待通过展览让广大青年学子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关爱文化遗产,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委书记马特回顾了东南大学对南华县十余年来的帮扶,着重介绍了学校在彝绣产业的扶持中取得的成效。他表示,此次 “我把敦煌绣给你看”彝族刺绣展览,将敦煌壁画艺术中的传统纹样与彝绣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精美的彝绣作品。他希望通过这次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敦煌文化和彝绣艺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邓立红表示,此次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是一次跨越时空、跨越领域的“魅力之行”。用彝绣展现敦煌,用敦煌点亮彝绣,两者交相辉映,既为乡村文化振兴拓展新领域,又为乡村产业发展打造新品牌。他肯定了东南大学定点帮扶南华县取得的成果,对学校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出新的希望。

仪式现场,刘攀、郭青林为“东南大学-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揭牌;马特向敦煌研究院赠送“敦煌主题彝绣作品”设计;现场还发布了“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的“敦煌·未来之梦AIGC特别赛道”和“美之彝绣”创意征集。现场嘉宾、师生共同参观了展览。

此次展览共分为“千年莫高 万里丝路”“我把敦煌绣给你看”两个部分。从依据壁画还原的鼗鼓、竖箜篌等乐器,到绣着笙、筝等图案的手鼓、八音盒;从精美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到彝绣布艺生活用品上栩栩如生的九色鹿;从实景还原的莫高窟封关之作3窟,到彝族传统绣艺呈现的藻井纹样……一段穿越千年时空的对话,让东大师生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与彝绣指尖艺术深邃交融的璀璨光辉。

“千年莫高 万里丝路”——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由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东南大学共同举办,精选了敦煌石窟数字化高保真复制壁画精品50余幅,复制彩塑2尊,复原乐器6件,并复制洞窟3座,还包含了敦煌纪录片等相关多媒体作品,反映敦煌莫高窟历史风貌及保护历程的老照片和敦煌石窟开凿和壁画绘制过程的图片。

“我把敦煌绣给你看”彝族刺绣展览由东南大学与南华县委县政府共同举办。学校发挥艺术学院的学科优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人物、动物、山水、花草、乐器等元素中汲取灵感,设计出“鹿王本生”“丝城青绿”“藻语彝韵”“玉带翩风”“ 敦煌彝音”“ 敦煌彝彩”等多组系列作品,依托定点帮扶南华县的彝绣工艺,由当地全国首批“美丽工坊”的绣娘(郎)一针一线生动还原,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彝绣敦煌魅力之花。

东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刘攀介绍,东大和南华结缘源于2013年,十多年来,东南大学持续在教育、科技、人才、医疗、民生、产业等方面,助力南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近几年,东大帮扶工作的一大特色亮点就是围绕“非遗”文化彝绣,开辟定点帮扶新路径,立足南华特色,依托学校学科、智力优势,通过人才培训、产品研发、品牌打造以及彝绣馆、彝绣传习所平台共建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彝绣非遗潜力,活化传承彝绣文化,有力助推南华彝绣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定点帮扶南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因地制宜帮助南华将彝绣特色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幸福产业。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赵天为介绍,经过东大的帮扶,当地彝绣产业获得了非常大的长进,去年产值达到了3000万,解决了很多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想把彝绣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所以这次展览做了一次跟敦煌的碰撞,这不仅是文化的碰撞和包容,也是现代与传统的一个对话。现在,彝绣已经成为东南大学思政教育的新课堂。”

通讯员 吴涵玉

摄影 刘莉

编辑 王小林



原文网址:

https://cms.injcb.com/dist/newsDetail/12456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