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参考消息特稿|长江文化在世界水论坛广受关注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4-05-23浏览次数:86

【原标题】“凝聚保护传承水文化的合力”——长江文化在世界水论坛广受关注

文/本报记者 陈圣炜 陶方伟

“当我们环视全球,南京无疑在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流域文化遗产方面树立了典范,这座城市正通过长江文化论坛为世界搭建交流互鉴的平台。”日前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办的第十届世界水论坛特别对话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事务助理总干事莉迪亚·布里托如是说。

5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一名行人经过第十届世界水论坛标识。(新华社发)


此次对话会是2024南京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之一,被纳入同期在巴厘岛举办的第十届世界水论坛议程,旨在围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商河流文化、生态、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探讨大河流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

保护传承长江文化

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灌溉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千百年来,水脉与文脉交融,滋养着城市血脉。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南京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历史自觉。

蘸着长江水描摹长江大桥,泛舟玄武湖记录南京至高楼紫峰大厦,探秘隐于闹市区的昆虫工作室……在南京参加青年漫画家全球驻地创作活动时,法国漫画家贝诺瓦·艾美特感慨南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在寸土寸金的市政府旁建一座‘世界文学客厅’,足见这座城市对文化的重视”。

5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与会代表准备参加第十届世界水论坛开幕式。(新华社发)


贝诺瓦口中的“世界文学客厅”位于南京鸡笼山下,1500多年前,中国第一座文学馆诞生于此。如今,南京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鸡笼山下文学课”已开讲约百期。全市近900家阅读组织,年举办阅读活动1.5万余场,超六成人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在致辞中介绍,自去年以来,长江文化南京论坛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今天在一些偏远村庄都能看到保护水文化的极好案例。他希望此次论坛能助力南京长江文化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凝聚起保护传承水文化的合力。

改善人与自然关系

古今中外,人类发展因水而兴、城镇逐水而居是一个普遍规律。人类在理水、治水、用水的过程中,逐步厘清自然法则和生态足迹的边界。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在主题为“可持续的大河流域包容性文化:共创与共享”2024大河文明对话-国际水文化研讨会上的视频致辞中说,时至今日,中国已基本赢得与污染抗争的战斗,并从跟跑者变身领跑者,在绿色发展方面,中国贡献了全球60%以上的绿色技术。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滨水空间文化遗产的破坏,对文明的发展带来新挑战,人类、城市与河流的关系成了全球共性问题。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目标中有7个目标关注河流相关领域,此次论坛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凝聚全球共识,促进大型河流的可持续管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曾经的南京滨江不见江,工厂、码头占据了长江南京段的南北岸线。如今,长江两岸运动步道、湿地公园、纪念馆、风光打卡地、植物园、工业旅游景区等一应俱全。

第十届世界水论坛中国馆(新华社发)


南京保护长江的努力从未停止。数据显示,仅2018年以来,南京全市已清退生产型岸线超过32公里。如今的长江南京段鱼类种群大面积修复,被称作“活化石”的“微笑天使”江豚再现长江南京段,种群数量由5年前的20多头增加到50多头。南京也成为中国唯一在市中心江段就可以稳定看到野生江豚活动的城市。

南京在长江生态保护领域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引发与会嘉宾的热议。索尔海姆说,期待当下全球重新发掘郑和从南京出发、沿长江下西洋与各国开展和平交流合作的国际主义精神,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

构建对话合作网络

哈得孙河由北向南,注入大西洋;长江由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亿万年来,它们并未产生过明显交集。不过,中美贸易和人文交流却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4月19日,南京带着“汉字”走进哈得孙河上的重要城市纽约——一场名为“遇鉴汉字 和合共生”的第15个联合国中文日主题活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活动主题中的“和”“合”二字传递的正是和谐、合作之意。

南京通江达海,早在六朝时期,咸咸的海风就已吹拂到这座古城。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各国商船溯江而来。明代初年,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南京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也是下西洋船只的重要打造基地,更是郑和船队扬帆远航的起终点。如今,在长江南京段两岸,可见多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

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长江不仅是中国的长江,也是世界的长江。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在论坛上的发言,水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希望以长江为纽带,聚焦国际共同关切,构建开放包容的对话合作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刊于《参考消息》2024年5月23日第10版


编辑 赵国钰



原文网址: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02627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