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4-05-13浏览次数:179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学术大会。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围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大使命,大会分别举办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专场,共收到论文856篇。经各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区域专场共评出获奖论文218篇,其中,一等奖73篇,二等奖145篇。大会深入研讨现代化进程中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和差异化实践,积极探索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为谱写“强富美高”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了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

 

  苏南区域专场

  2023年12月9日,苏南区域专场在无锡举行。会议由无锡市社科联承办,南京市社科联、常州市社科联、苏州市社科联、镇江市社科联联办,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协办。会议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苏南探索”主题展开研讨交流,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志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和东南大学特聘教授邱斌,分别围绕强化创新驱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营商环境优化、打造先进制造业作主旨演讲。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孙志高认为,强化创新驱动是突破传统发展路径瓶颈、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他从创新平台载体、创新攻关能力、创新领军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四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

  第一,高能级的创新载体平台是重要支撑。要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重点是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围绕物联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江苏重点突破的关键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打造一批产业创新高地。第二,高水平的创新攻关能力是根本抓手。要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实施重点产业技术攻坚行动,加强量子通信和计算机、物质科学与量子调控等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升协同创新水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第三,高层次的创新领军企业是主体基础。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壮企强企”工程,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积极培育行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鼓励企业家牵头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第四,高效率的创新服务体系是有力保障。要探索建立市场化导向的新型科技攻关组织方式,形成跨领域、大协作、大投入、高强度的创新组织体系,推进创新资源优化整合,探索构建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新范式,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研评价制度。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优化营商环境。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产业链重构等挑战下,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需要挖掘新的增长点。沈开艳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营商环境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从总体判断、需求侧、供给侧、宏观面、增长点等角度展开。从全国总体来看,社会风险指数不断上升,存在供给侧约束、需求侧提振、供需缺口寻求新平衡的现象。从需求侧看,2023年的投资需求存在直线下降的趋势,居民存款额增加,消费增速减缓,商品消费弱于服务消费,主要贸易伙伴外贸占比和同比双下滑。从供给侧看,传统产业面临数字化高端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科技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民营企业面临生存还是发展的问题,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经济发展的作用尚有待提升。从宏观面看,失业率和物价总体呈上升趋势,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消费能力受到抑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减弱。从增长点看,国内需求拉动、外部环境改善带来的贸易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动能的释放、宏观政策效应的显现、营商环境的改善等,都将有利于经济增长。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社会创造力的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优化营商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出台营商环境总体指导负面清单,给予市场主体更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要在法治框架下,加大对资产的产权保护,支持企业做大产业集群,让科技型、创新型人才充分流动。

  融合科技和产业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跃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是提升江苏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邱斌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分析了先进制造业集群价值链攀升的实现路径。

  制造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主阵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因素。邱斌从地区视角和产业视角分析了江苏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他指出,从需求侧来看,消费需求的不均衡会影响制造业集群产品的市场定位和创新方向,进而抑制价值链的升级;从供给侧来看,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的地区性分布不均,会阻碍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他认为江苏应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布局“1650产业体系”,并提出6条提质增效的可能路径:产业链整合与协同优化、深化定向科技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与智能化转型、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人才培养与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力实现制造业跨越式转型发展。在开放条件下,基于“1650产业体系”,苏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迈进的可能举措有:建立集群梯度培育发展体系、构建深度融合型协同创新网络、推动集群智改数转网联、推进集群优质主体互促共生、深化集群对外开放、优化集群服务生态。

  苏中区域专场

  2023年12月28日,苏中区域专场在扬州举行。会议由扬州市社科联承办,南通市社科联、泰州市社科联联办。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群众》杂志社副总编李程骅、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围绕会议主题“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苏中探索”分别作主旨演讲,获奖论文作者代表结合会议主题与自身研究作交流分享。

  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江苏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必由之路。成长春围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切实增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实际国情的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在道路性质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路径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 “并联式”现代化;在价值追求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必须深入理解“四个必须”重要要求,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系统观念创新、辩证思维、守正创新以及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

  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江苏要积极贯彻落实“四个必须”重要要求,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人才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双重优势。二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强省之路。四是聚焦人民幸福安康的最终目的,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人性化管理。

  深化人文经济学内涵,充分释放区域协调发展动能。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离不开区域的创新实践。李程骅从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创新实践和“人文经济学”价值引领两方面阐述了如何推动区域创新。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推进区域创新实践,能够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效能。根据中国式现代化体系的特征、历程及其未来发展方向,李程骅提出区域创新实践的关键在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快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他认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创新发展的重点要放在科技集群上,强化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空间协同,以重大生产力布局为抓手,把握科技创新的关键驱动力,促进产业集群、科技集群、创新集群联动发展升级,不断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动能。

  人文经济学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的生动实践和价值引领。李程骅详细阐释了“人文经济学”的内涵,并从人民性、主体性、主动性、主干性、时代性、引领性六个方面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经济学”。新时代中国人文经济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初衷。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本质追求,“人文经济学”命题的价值体现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富有,共同富裕,尊崇自然,人的全面发展、美美与共等。

  探索技术邻近性集群,大力推动区域协同加速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流量经济”正逐渐转换成“创新经济”。技术邻近性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郑江淮以“苏中现象”为切入点,探索创新集群中城市发展的技术邻近性路径。

  长三角各城市之间的创新协同加速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技术集群特征。他指出,集群内各城市之间的技术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逐渐形成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集群。以科教资源为支撑的“中心”城市中心化程度加强,苏州创新优势越来越突出,合肥技术中心逐渐形成,在“中心”城市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围”城市加速融入,集群“外围”从东到西沿“沪宁徐线”向南北扩散。他强调,长三角技术集群建设需要突破传统理论桎梏,对标国内外创新高地,学习鼓励创新、研发管理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地区基础设施、政策保障,推动基于技术邻近性、技术互补性等技术联系构建的长三角城市技术集群。

  区域发展的竞争逐渐演变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如何走出创新“舒适区”,增强技术创新动力?郑江淮提出三个方面的路径选择:一是打造“创新中心”,加强创新投入,吸引发明人才集聚;二是实现与其他地区“创新中心”最小差异化;三是加强地区间技术互补,建设人才中心。

  加强城市内涵建设,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胡晓添基于南通发展实际,对南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研判,并提出要聚焦产业与人口两大核心问题,实现“由量到质”的嬗变。泰州市社科联、市教育局、市卫健委联合课题组以泰州市为例,从不同学段、城乡差别、师资配置、“老龄化”等方面分析人口与教育资源的供需状况,探究人口变化对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中共宝应县委党校沈楠以扬州市为例,分析扬州市的旅游现状,探索推进苏中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扬州市职业大学张军结合扬州科产城人融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扬州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对策。南通市海门区委党校高级讲师成青青深度分析了江苏与相关省份动力机制发展水平与区域差异,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动力之源,并提出有效的实现路径。

  苏北区域专场

  2023年12月6日,苏北区域专场在淮安举行。会议由淮安市社科联承办,徐州市社科联、盐城市社科联、连云港市社科联、宿迁市社科联联办,淮阴师范学院协办。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新科、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顾江、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夏锦文应邀出席会议,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苏北探索”主题,分别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品质赋能和苏北新实践等视角作主旨演讲。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新发展理念贯彻于我国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各领域,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较强的指引性。王大树从习近平经济思想切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与新发展理念高度吻合。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吻合。巨大的人口规模,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丰富的人力资源,既有根据需求产生的创新,又有创新带来的新需求。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和共享发展吻合。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本质上体现的是分配与生产的关系,目的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与协调发展吻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协调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物质财富创造和精神财富创造之间。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绿色发展吻合。绿色发展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要坚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开放发展吻合。新发展理念倡导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为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开辟的新路径,是以开放发展的理念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王大树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转换驱动机制,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完善包容机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再创协同机制,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建立倒逼机制,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扩大开放机制,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具有重要启发作用。张新科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出发,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治理智慧,及其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的有利文化条件。他从学理建构和实现路径两方面阐释了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学理建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神内核,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彰显其当代价值。张新科从专业文化、校园文化、职业文化、地方文化、英雄文化、生活文化、多元文化、数字文化八个方面翔实叙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表达、浸润性、包容性、职场传承、区域特征、力量源泉、多元化、数字化等特征与作用,认为这些方面构建起全方位文化传承体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文化品质,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文化品质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促进文化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发展。顾江从文化品质的内涵、特征、文化品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因与方向。

  文化品质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文化品质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附属产品的质量,是对社会现象与内在精神传承、创造、发展的追求;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中,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追求所形成的高质量状态;是对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认同感。文化品质具有独特性、复杂性和象征性的特征。文化品质的提升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核心。首先,文化品质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用;其次,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再次,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最后,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聚集。顾江指出,未来文化产业创新的目标应该致力于文化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产业链不断优化攀升。

  打造苏北实践样本,推动苏北跨越赶超。苏北地区开展现代化重点领域试点示范,探索现代化跨越赶超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了更多样本力量。夏锦文分别从苏北地区跨越赶超所做的创新性探索、重点经验和示范价值三个方面阐释苏北新实践。

  苏北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创新性探索。夏锦文基于翔实数据和生动案例介绍了苏北地区从推进城市群及中心城市中心城区能级、推进示范体制基层改革的实践探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态势、推进战略板块与重大项目的突破、推进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突破、推进重点领域的区域联动发展六个方面推动苏北地区现代化建设,带动苏北地区从经济洼地变身增长极的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苏北跨越赶超的探索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集中体现在增强核心区高端功能及承载力、聚力培育现代产业重大动能、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支撑、因地制宜旋转跨越赶超的切入点四个方面。夏锦文系统阐明了苏北推进现代化跨越赶超的支撑、动力、优势所在及关键切入点。

  苏北新实践具有重大现实价值。苏北地区与全国多数地区处于相似的发展起点。因此,苏北区域创新探索的发展思路也可以为全国提供示范样本,如后发地区汇聚高端要素示范样本、后发地区推进产业现代化示范样本、后发地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示范样本、后发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样本、后发地区整体打造现代化特色样板示范样本。

 


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 张赛(网络)】



原文网址: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405/t20240513_5750839.s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