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校”这个具有年代感的词汇,因大批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再次“出圈”,成为当下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夜生活方式。东南大学团委依托“第二课堂课程化”品牌,推出一系列第二课堂精品课程,打造了校园里的“青年夜校”。
制作中药香囊
4月29日晚,东南大学“青年夜校”集中开课。从传统文化到现代科技,从体育竞技到艺术熏陶,当下流行的热门方向应有尽有,实用有趣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吸引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前来听讲。讲师们把火遍全网的“色彩诊断”带进课堂,让同学们“解锁”最适合自己的妆容;跟随北斗导航了解卫星数据采集,解码星河浩瀚的密语;把中医课堂搬出教室,漫步校园采撷草药,体味草木之趣;茶艺课让学生实现从爱好者到品鉴者的全方位体验,切身感受古人的风雅;在魔术课上了解魔术文化与艺术思辨,学习酷炫精彩的魔术手法。
“这个是野艾蒿,有散寒除湿的功效。这个是白芍,有养血调经功效。我还在杂草中发现了一个可以治疗风湿病的草药,叫老鹳草。”在学校耕读园,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治医师、东南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教学秘书封慧正带着学生们寻找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的草药。“这是课程的第一部分,叫作‘草药初相识’,稍后还有‘神农尝百草’‘速成制香师’两个环节,我们会带学生回教室品尝各种各样的草药。然后用带有香味的草药制作香囊,并体验打香篆。”封慧告诉记者,他们想打造与通识选修课不一样的课程,将学生们带出教室,在校园里边看、边讲、边学。“一提到草药,大家都觉得草药是苦的,实际上我们草药有辛、甘、酸、苦、咸5种味道。学生们自己尝过或闻过,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医药文化。”
“我对中医很感兴趣,这个课程会讲一些我们日常能用到的中医知识,像我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调理自己的身体,就不只是简单地吃药。所以没有学分也无所谓,我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学生赵泊沅表示。
“第二课堂并不以获取学分为目的,与第一课堂相比,更倾向于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及兴趣特长,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东南大学团委兼职辅导员、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霏介绍,团中央近期发布了《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东南大学结合学校特色创新性开展“第二课堂课程化”,迄今已举办了四期,参与师生人数逾6000人。本期围绕食味东南、美哉东南、草木东南、饮尚东南、健体东南等五个方向开设了62门选修课程,各类课程主要在夜间开展,为青年学子的校园夜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回顾了前三期的课程,对反响较好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开辟了厨艺烹饪、中医草药、园林种植、赛车、魔术等全新板块,吸引了近1500名本研学生一同参加。”王霏说。
“朋辈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东南大学“青年夜校”的一大特色,“青年夜校”的青年既包括前来体验的学员,又包括负责教学的老师。夜校老师很多都是本校的大学生,由“00后”指导“00后”,在此基础上由专业老师进行延伸,这样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氛围轻松愉快,教学效果令人瞩目,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以朋辈引导促教学相长,是东南大学第二课堂得以出彩的不二法宝。
学习中国绳结艺术
在绳结艺术课堂里,同学们将一根根普通的绳子在掌中翻转成花,打造出一份份精美的DIY艺术品。“中国结变化万千,简单的线绕来绕去就可以形成不同的造型、图案或者文字,甚至可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很神奇。”教授绳结艺术课程的朱小华是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专业教师,有着二十多年编织中国结的经验。朱小华认为,依托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课余参与各类兴趣体验和动手实践,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我也曾在上大学时通过选修课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现在通过第二课堂教学生,也是一种传承”。朱小华告诉记者,其实编绳结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学科研究有着共通之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我在教基础节的时候,会提醒学生观察绳结的不动走向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有些同学回去思考之后会编好发给我看,有的创新造型我从来都没见过,很新颖也很有个性。”
学习中国绳结艺术
教授空手道课程的何志豪同学说,青年夜校的各类课程不仅满足了同学们的兴趣和需要,也有效发挥了朋辈教育作用。作为一名“资深”学员,郭书铭同学对青年夜校赞不绝口,他认为不同于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第二课堂是拓展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平台,希望青年夜校能常办常新。
彩妆色彩诊断科普课
“后期如果反响热烈的话,我们也希望能把特色课程带去别的高校,相互交流,刮起‘第二课堂课程’的学习风潮。”负责该项目组织的学校团委老师罗澍告诉记者,为持续推进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素养全面提升,学校团委针对思想品德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心理情感建设、兴趣爱好培养、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探索实施多类型融合的第二课堂课程化体系建设,打造了一场独具特色的美育、体育、劳育实践。首批第二课堂课程化开展至今,不仅为广大青年学子提供了拓展业余爱好的平台,也让授课的学生骨干在语言表达、沟通协调等方面得到了有效锻炼和显著提升,在学生群体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充分发挥了朋辈引领的双向育人作用。
来源:江苏科技报
记者:葛思佳
摄影:刘成贺
通讯员:王霏、冯淼淼
原文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Y9bL0NWMCyKXrXfgWLC1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