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生物医药谷围绕生命科学赛道,集中力量放大优势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构建创新生态环境等,不断厚植产业土壤,为锻造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在“学研产用”四位一体、全链贯通的创新生态体系之下,药谷“新”,究竟“新”在何处?
校企协同,提升科技含“新”量
近日,园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程和平院士团队,联合北京大学自主研制的空间站双光子显微镜正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自落地以来,研究院不仅孵化了一批创新实力突出的企业,在高端生物成像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等领域,催生了一批前沿项目和产业成果。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突破的关键点在哪?送政策、给支持,这是各地都在做的事情。见所见,更要见未见。于是,在各地竭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时,药谷则同步在思考创新“最先一公里”的问题。
核心的原创性技术,在科学家的脑袋里,在实验室产生的点子、技术里。为此,药谷与多所一流高等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努力营造一个鼓励源头创新的制度环境以及创新生态,着力破解技术源头供给不足、科技“变现”能力不强等束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实现科研优势与产业现实需求的紧密结合。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药谷与南京大学共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与南京医科大学合作,开展肿瘤和生殖相关疾病的遗传生物标志物鉴定和个体化诊治医疗新技术研发;校企产学研联合攻关方面,园区企业威凯尔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攻关的一类创新药维卡格雷即将上市;南微医学与东南大学开展可视化精准诊疗成套器械研发及产业化合作取得实质进展……
成效显而易见,探索还不止于此。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一流的科创人才,同样是药谷跑好“每一公里”的不可或缺的智囊保障。
近年来,药谷探索联合引才用才,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引导高校人才到企业担任“产业顾问”,引育500余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挥基础研究对企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对高校教学科研带动作用,引进“科技副总”50余位,选聘“产业教授”近20位。
一方拥有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资源,一方掌握新药发现的前沿技术。引育一批既能搏击市场、又能走进课堂的创新人才扎根,这是药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又一生动实践。
研产贯通,支撑创新向“新”力
创新药是生物医药产业的重点板块,而每个创新药上市之前都有一个重要门槛,就是必须要经过严格且充分的动物实验阶段。“在疾病模型的建立、生物学机制研究、药效学、毒性/安全性研究、法规要求等,都离不开实验动物。”鼎泰集团毒理部门负责人鲁静说。
2021年,这家以优质稳定的实验动物供应体系,为药企和科研机构提供研发赋能的企业,建设了南京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平台。“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丰富的灵长类动物资源和相关资质。后期,我们计划在平台开展非人灵长类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这也是国内较为迫切的研究及业务需求板块。”鲁静说。
对企业而言,保持科技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以集萃药康原创的野化鼠项目为例,“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在代谢领域、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新模型产生。”公司总经理赵静说。以科研创新培育出符合高水准的实验动物,进而开展人类疾病研究,贯通了产研的“双链双侧”。如今,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常见的人类疾病,都可以利用集萃药康的小鼠模型加速药物研发。这也是药谷“科研—转化—产业”创新生态链的生动体现。
临床转化,打造应用“新”生态
闯出“最先一公里”,还要疏通“最后一公里”,让基础研究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将一根几毫米的微波针穿刺进体内肿瘤,经过几分钟的“烧烤”,就能将肿瘤灭活。这样“神奇”的微波消融针,“诞生”于亿高医疗,从生产车间打包运输,半小时车程后即可在南医大四附院的介入手术中使用。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点到点的过程,而是发生在创新体系中的系统性行为,既需要供给端基础研究的推力,又需要需求端市场化的拉力。而这两端中间的服务工作是个“万向节”,能否打通各环节堵点,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便成为检验服务成效的最好试金石。
上个月,新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联盟在药谷成立,成员包括新区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及各大医院。联盟不定期组织临床转化项目技术评估会、企业产品市场应用推广经验交流会,通过推动成员单位开展科研合作和联合攻关,加速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技术落地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新区医疗机构综合实力。
成果转化同样需要“王牌军”。南医大四附院“牵手”世和基因,开展肿瘤与病原微生物领域检测检验技术合作;在南京鼓楼医院,晶捷科技的血糖试纸(葡萄糖脱氢酶法)临床试验正展开……目前,联盟已服务普立蒙、天纵易康等17家企业51个创新产品,推广到41家重点医疗机构,累计销售2.43亿元。一个个创新项目,从实验室迈向广阔市场。
药谷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坚持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企业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医院加速转化与临床应用,这样的医企“牵手”,正在药谷成为常态。
基于基础科研带来的“最先一公里”的创新优势,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这背后少不了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等要素,这是药谷一直在做的。不断厚植与优化的产业发展土壤,正成为药谷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底色。(文静 报道员:孙星星)
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编辑:周萱婷
原文网址: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5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