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声发令枪响,各地“新春第一会”为长三角按下加速键。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万宏蕾 编辑顾佳贇
2023年5月23日,东航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起飞,进行验证飞行
1200多架!国产 C919 大飞机至今已经拿下 1200 多架订单,形成了可观的大飞机产业链。“公司圆满完成两万余个零部件的力学性能检验。”成功参与C919试飞取证检验工作的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3530.1万箱!码头沿岸桥吊林立,港区集卡穿梭如织,浙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一派繁忙。作为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2023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530.1万标准箱,成为继上海港和新加坡港后,全球第三个年集装箱量超3500万标准箱的港口。
403秒!2023年4月,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重大成果,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时间刷新世界纪录。“我们历经122254次实验,终于实现突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激动地说。
9个!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晒出2023年经济发展总成绩单,长三角GDP万亿之城增至9个,分别是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南通和常州。
……
“得益于一体化深入推进,长三角经济显示出强大活力与韧性。”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沿海沿江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长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举足轻重。”
发令枪响
2月18日,正月初九,农历新年开工首日。仿佛一声发令枪响,各地“新春第一会”为长三角按下加速键。
“坚定信心,奋力一跳”,这是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提到的第一条。
“对于上海来说,要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奋力一跳’,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周学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省(市)两会期间,一市三省纷纷亮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战略愿景:上海提出2024年全市经济增长预期目标5%左右;江苏目标为5%以上;浙江目标为5.5%左右;安徽目标更高,为6%左右。
2023年上海市生产总值4.72万亿元,5%的目标增速意味着,2024年上海GDP有望突破5万亿元!
作为长三角龙头,上海龙年“新春第一会”的主题再次锚定营商环境。这也是上海近年来的惯例——连续7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海营商环境行动方案同步更新至7.0版。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强调。通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海正吸引和集聚海内外一流企业,向世界释放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在不断完善创新配套服务业并优化创新产业生态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上海在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强省市创新合作,通过优势互补,打造国内创新产业的良好生态。” 政协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建议。
江苏“新春第一会”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着眼于把富集的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着眼于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打造创新企业集群。
浙江“新春第一会”宣布全力打造人才大军,提出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
安徽“新春第一会”,民企唱主角。身披红绶带,企业家们站上“C位”。自2023年8月起,安徽半年内召开了三次民营企业家恳谈会,省委主要领导现场听取企业家诉求和意见建议,督促及时解决问题。
从省到市县,长三角总动员,奋力加速跑。
“这几年桐乡发展怎么样?未来的方向和出路在哪?我们的思想够不够解放?以什么样的作风和状态迎接新一年?”节后开工首日,浙江桐乡全市党政机关干部、各行政村(社区)及企业负责人都收到了这样一份《2024年招商大突破项目大攻坚作答卷》。
“今天我们召开营商环境大会,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起手式,就是要释放把企业发展摆在首位的鲜明信号。”浙江台州市委书记李跃旗坦言,“现在各地出现了一些政策申兑中介,帮助企业向政府申请政策兑现,本质上来讲是我们在政策兑现方面还没有做到‘直达快享’‘免申即享’,给了中介生存空间,这些工作应该由我们来完成。”
新晋“万亿之城”的江苏常州,“新春第一会”是“万亿之城再出发动员大会”,会议提出“锻造新质生产力、催生发展新动能”。2023年,常州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
2023年11月30日,在上海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提出“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的“四个统筹”要求,部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的“五大任务”,要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沪苏浙皖各地“新春第一会”主角各不相同,但主题高度一致,那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用自己的创新实践解答当下经济发展中的共性难题,以区域发展为全国大局作出贡献。
建言献策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心中有一张长三角地图。
张江科学城的创新策源优势、苏州工业园区的高端制造特长、杭州活跃的民营经济、合肥快速增长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距离观察剖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细胞,权衡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活力。
“创新试点值得肯定,但还需综合考虑各地政策情况、考核机制、评价机制等,这对于区域合作创新、协同创新的内在动力至关重要。”权衡说,“我们在调研中感到不少企业在‘卷’:你做什么,我也跟着做;你有什么,我也要有。如果企业对自身定位不清晰,那就可能造成产业雷同和资源浪费。”
2024年春节刚过,长三角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又一刻不停投入全国两会前的调研。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民声民意,进一步完善议案、提案和建议,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问题积极履职建言献策。
“不能因为研发设计赚了钱,所有企业都去搞研发。”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路街道芦胜村党总支书记张义民认为,要参与更高层面的国际竞争,长三角区域应构建更为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推动区域要素优先配置。
随着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在长三角的快速发展,POE(聚烯烃弹性体)产业化项目、锂电池添加剂项目等产能远远超过市场需求,同样存在产品同质化现象,“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等,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许保云说。
长三角号称“江海交汇之地”,水系密布。作为专业与“水”打交道的科学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建议:“长三角要实现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执法的协调统一,进而形成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机制。在产业布局协调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特点,均衡、合理布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肉牛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长,是乡村产业中极具带动力的产业。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聂磊建议制定长三角区域肉牛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建立长三角肉牛产业统一信息共享平台。
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多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人”上。
作为科研人员,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很关心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长三角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但民营企业引才仍比较困难,特别是留住人才困难。要想高质量发展,绝不能靠企业去单打独斗,而是要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和人才的集聚。”
“在人才协同方面,要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长三角地区要实施引进人才计划,建平台、立项目,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人’身上,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力度,加大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力度。”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建议。
“有的地方针对院士、专家片面开出高价待遇,这里开8万元,那里出10万元。” 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万顺机电集团党委书记周善红认为,城市间的引才竞争不能陷入抢人内卷。
“对顶尖人才来说,最在意的是这个地方能否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空间。”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看来,长三角区域要做整体规划,共同提升营商环境,打造良性文化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并在政策层面逐步缩小差距,这样才能推动人才有序流动,在各自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过去5年,其实是一个不断探索制度创新,特别是跨行政区域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探索的过程。”权衡说。
目前,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和发展仍缺一部“基本法”。权衡建议研究制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科技协同创新条例”,从法规层面引领和规制好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融通;同时,也要加强地方协同立法研究,在区域一体化中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大型仪器设施设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关键领域率先推动地方性法规政策互通衔接。
2024年1月10日,长三角一体化科创云平台对长三角多个产业链协同发展进行全面梳理
“扣上纽扣”
太浦微风,粼粼波光。河畔距离上海与江苏省级界碑不远处,矗立着古色古香的牌坊,其上镌刻“吴根越角”四个大字。
从空中俯瞰,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有一条交界线,就在太浦河。2019年11月1日揭牌成立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示范区的标志性功能场所——横跨一市两省的方厅水院施工现场眼下一片火热,预计将于2024年底前竣工。
整个建筑呈四合院形制,沪苏浙皖在院子四角各有一个展厅,院子中心正是“长三角原点”所在。“建成后,这里不仅具有慢行交通、人文交流功能,还将是国际论坛与会展和公共服务场所。”在施工现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生态规建部副部长刘群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方厅水院将进一步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和功能品质,让老百姓共享跨域滨水空间。
一体化,首先要把边缘合拢成一个整体。方厅水院被称为长三角边缘的“第一颗纽扣”,扣上这粒纽扣,“1+1+1+1>4”的效应就能产生。
2019年7月,示范区总规编纂专家登上江苏吴江288米高的电梯试验塔,将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发展状态尽收眼底。专家看到,虽然土地自然连片,但因行政隶属不同,缺乏协调规划,地面布局零散破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段进用8个字归纳:通而不畅、汇而不集。他回忆1982年自己攻读硕士时来此地调研,正好看到两地村民为用水吵得不可开交,愈发感慨。
这片交界地此前只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缺少支路网、慢行系统等支撑日常出行的交通体系。最典型的,上海青浦和浙江嘉善被太浦河隔开,直线距离最近仅300米,却需绕道3公里以外的汾湖大桥。
“什么地方最难弄?一定是交界地方,俗称‘三不管’。”一位青浦金泽镇新池村老村民无奈地告诉调研专家,20世纪80年代,当地算是发展“竞争高地”,对岸村民靠脚走路,这边村民买了自行车;对岸骑上自行车,这边开上摩托车,但30多年后,这里逐渐成为“洼地”,“对岸开上了汽车,我们还是骑着摩托车”。
时间到了2023年年中,当地媒体再去探访新池村时,一位六七十岁的村民笃定地介绍:“这里要大发展了。”此前,该村民所在的青浦区新池村318国道北片已完成拆迁,他家分到两套安置房和一笔补偿金。“一个月内,294户村民全部完成拆迁签约,老百姓支持程度非常高。”青浦区金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茂说。
2024年,特种兵式逛沪苏浙皖,最少要花多长时间?答案是:一天。
“一刻钟走完沪苏浙,一天逛完沪苏浙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部长刘锋为方厅水院想到一句广告语。
根据《水乡客厅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方厅水院将原来三地零散的区域进行了功能上的缝合,将商务会展、创新服务、文化创意、科教研发、生态体验、高校园区等功能性项目与水乡风景、湖荡水网和传统村落嵌套交错,为未来发展留足了想象空间。
有眼光敏锐的企业提出入驻青浦金泽镇,但要500亩工业用地,这一要求让金泽犯了难。在与嘉善、吴江沟通后,三方共同提出解决方案:企业总部放在金泽,生产基地放在嘉善和吴江。
“企业一看,从总部到生产基地开车只要半小时,欣然接受这个主意。”孙茂说,路通了,时空和心理距离压缩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同活水,源源不断。
在示范区,协调中一旦出现矛盾,只要说一句朴实又极具力量的话——“这个事是大家共同需求,你怎能不做?”段进笑着解释,此话一出,就能把各方说通,屡试不爽,仿佛“通关密语”。
“示范区‘投石问路’,从此没有‘你我他’,只有‘我们’,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目标的牵引下,这个‘样板间’的基础夯实了,想象空间打开了。可以想见,未来区域软硬实力融合并进,空间接应、政策接力、产业接续的效应,会加速体现出来。”周学强说。
图为苏州市吴江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调试长三角“一网通办”自助“一体机”(李博/摄)
“链式反应”
“区城运中心呼叫张江分中心!请汇报今日运行状况。”
“张江分中心收到。今日值班人数6人,截至目前,辖区内无突发情况,无重大活动,城市运行一切正常。”
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指挥员眼前一块覆盖了整面墙壁的超大屏幕上,交通安全情况、110接报数、门急诊人次数……宛如“全景式扫描”,全区36个街镇城市运行分中心的实时画面一目了然。这是“城市大脑”在上海的落地应用。
发端于杭州的“城市大脑”,成为浙江贡献给长三角城市治理的数字方案。如今,城市大脑在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建设应用也在不断深化,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
以江苏无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主场,安徽宣城、浙江平阳两地交易中心为副场,7名评委专家分别在三地“同框”完成评标。这是2023年底上线的长三角远程异地评标协调系统呈现的一幕。
“过去,许多项目需要专家跨省奔波,比如无锡的地铁专家曾应邀去安徽合肥,帮助当地评审地铁建设项目。”无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系统上线后,实时见证专家评审全过程,既避免了评委易受干扰、独立性不足等问题,也确保了企业机会平等。”
目前,长三角已有20个城市依托该系统开展1617个远程异地评标项目,抽取评标专家11014人次。
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率先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内容。“市场监管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率先加快推进,才能够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高层次协同开放扫清障碍、保驾护航。” 政协上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说。
打破藩篱,每一步都走得铿锵有力。
2018年1月,长三角一市三省联合成立的跨行政区域常设机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的一幢小楼里开始运转。
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这片“试验田”成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2021年,“大虹桥”建设主体从上海一家变成一市三省共建,“一核两带”功能布局犹如一张蓄势待发的“弯弓”,居于中心位置的虹桥商务区是其“动力核”,将长三角乃至更广腹地的发展动能和开放势能汇聚于此、辐射而出。
“以前,争论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几乎每一项诉求提出来就伴随争议,面对面争得面红耳赤。断头路、城际铁路、机场、航道、港口、地铁一码通、省际收费站……项目没有安排要争,安排时序靠后要争,文字表述没满足对方要求也要争。”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基础设施组组长罗伟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吵吵更健康,我们争明白了,分歧就弥合了,达成共识,推进就有了合力。”罗伟光说。
“想要建立区域合作关系,先做利益共享的事,建立信任感,再去触及难点。最关键是坚持成本共担、利益共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曾多次参与长三角重要规划的编制工作,“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长三角区域合作。”
5年多来,长三角大量省际断头路被陆续打通,超4万台大型科学仪器实现共建共享,跨区域的产业链联盟不断壮大……分歧越来越少,共识越来越多,“朋友圈”越来越大——包括高校、企业等在内的各种经营主体、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纷纷加入长三角企业家联盟、研究型大学联盟、示范区开发者联盟等“朋友圈”。
“朋友圈”里,每个主体被视为一个节点,节点越多,激发的能量也越多,随之引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链式反应”,一体化的红利充分显现。
“协同创新更加活跃,产业协作更加扎实,基础设施更加联通,群众办事更加便捷。”2024年1月27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用“四个更加”描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取得的成效。
原文网址: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191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