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具有深层次的哲学意涵。首先是完成了民族自我意识的重塑。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中国对现代化的道路抉择、模式判断、规律认识和叙事建构等,意味着民族自我意识从自省、自觉到自信再到自强的辩证逻辑。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也意味着在现代文明普遍性中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关乎本民族前途命运抉择开始的,是经历了百年探索后走出的现代化新路。既是中华民族自身“特殊性”产物,同时也隶属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并呈现出历史“普遍性”。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在效用提升与文化开新上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历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克服“体用”二分、“道器”割裂的过程。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不仅是“器-用”层面的效用提升问题,更是关乎“道-体”的文化开新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既定位了当下历史方位,又为未来设立了前景目标。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把握历史主动性之间的必然性关联,需要我们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背后的哲学支撑。从哲学层面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有利于丰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次认识,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增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自信。
从哲学体用论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经历了从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再到中体中用的历程。近代中国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之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对于如何走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的思考就一直没有停歇。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以现代化器用形式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国门,中国人开始意识到走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但在判断什么道路适合本国现代化的问题上,一方面呈现出保守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不自信感。无论是固守传统道体只强调器用之变,还是无视中西方文化根本差异主张以西方器用逻辑解决中国的道路问题,从体用论的本质上来说都属于体用二分。中国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体用分立阶段,属于中华民族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的初步应对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质变开新”又如何“守正出新”,是这一时期在现代化道路探索问题上留给我们的逻辑起点。
在现实的打击下,中国学人逐步意识到精神文化转换开新才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之本,对应在哲学体用论思考上也有了新进展。但无论是把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途放在中国传统上,还是放在西方模式上,从根本上来说都没有脱离“他者”的束缚,这一他者模式也表现在了具体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路径依赖。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再到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适合中国的道路。
摆脱他者逻辑回归到主体自身和历史当下、开始自主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辨正与开拓这里开始的。从哲学体用论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在思想层面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现了思想解放。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价值论的维度展开创造性的理论建构并指导实践。这一时期形成了“摸着石头过河”说、“白猫黑猫”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等新认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起了辨正和开拓的作用。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推进和经验积累的几十年后,“中国式现代化”正式提出。可以说,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酝酿、定型和正式提出的十年。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让世人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蕴含着的民族精神力量。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等多方面,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过程中,将中西方哲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思想资源进行了创造性融合和转化。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为“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从哲学方法论上根本解决了体用二分的问题,真正摆脱了他者逻辑,实现了“体用不二”“中体中用”的哲学体用论突破。
哲学体用论上的突破,同时对应着在哲学价值论上实现着对西方现代性的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效用价值进阶到精神价值,从个人、民族、国家的价值发展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式现代化着眼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性价值标准和选择的价值论突破。中国式现代化所关涉的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内生动力”的自主选择能力问题,并且还提升到了为人类提供新型文明形态的可能以及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贡献上来。一个更好的中国正在踔厉奋发,也将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杨洋,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2023-12-26【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