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读城|南京:循着桨声灯影 细看古都新生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3-06-16浏览次数:78


1923年夏夜,作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泛舟秦淮河,面对迷蒙夜色思绪飞扬,写下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百年后,循着桨声灯影,一座焕发生机的古都迎面而来。

   船只行驶在南京赏心亭旁的秦淮河上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烟笼寒水月笼沙”“朱雀桥边野草花”……在长江的数百条支流中,长度只有110公里的秦淮河并不起眼,却有“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称号,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灵感与源泉。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25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秦淮河是南京城诞生和发展的生命之源。”南京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安宁说。

早在3000年前,秦淮河两岸的先民就掌握冶炼技术,制作各式工具,促成手工业、商贸、水运等业态繁荣。此后,秦淮河畔灯彩璀璨,向世界展示高雅与世俗文化相融共生的精彩。

沿着环绕南京老城区的秦淮水路,来到小西湖街区,粉墙黛瓦的明清建筑映入眼帘,一路可见“网红”展馆争奇斗艳,也会邂逅故土难舍的老居民……现代时尚感与市井烟火气在这里交织。

   南京明城墙神策门、玄武湖与城市风光

近年来,南京一直在探索有温度的城市更新,让古都不仅有历史、有现在,更有未来。

2015年,作为南京众多历史风貌区之一的小西湖街区启动改造,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实施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开辟一条历史街区保护新路径。2022年,小西湖项目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曾到小西湖调研的美国建筑师亚当,对居民家中一棵枇杷树印象深刻。当地原住民许庆家的枇杷树植有40余年,街区更新时,改造团队为满足老人情感需求,想方设法将树保留下来。如今许庆家两层小楼整洁精致,高高的枇杷树已然挂满果实。

“这是保护历史风貌和改善民生的绝佳范本,每一处改造都透出情感和温度。”亚当感慨说。

   游客在南京夫子庙景区参观游玩

青灰牌坊,砖红墙面,两节绿皮火车再现津浦铁路“老场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最文艺火车站”的浦口火车站正迎来翻新。这个曾留下朱自清父亲背影的车站,也是全国唯一保留民国风貌的“百年火车站”。

“我们在修缮过程中,尽可能留住建筑原来样子,又拓展打造民国特色的多功能时尚文化街区,力求焕发老街区新风采。”负责浦口火车站更新项目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说。

利用工业遗存打造文创设计基地、修旧如旧保留特色文化景点原貌、为历史街区植入新业态吸引年轻人“打卡”……南京将城市更新模式从“单一征拆”向“系统集成”转变,不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进一步激活古都发展潜力。


   南京朝天宫、新街口(6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今年,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聚焦文创旅游、数字传媒、工业设计等领域,集聚280余家文化科技企业,持续输出文化IP创意产品。南京鼓楼区依托城区更新建成15处城市“硅巷”,规模达49.8万平方米,入驻5G、区块链、生命健康等各类科创企业近1000家,让老城区蜕变为创新策源地。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1500多年前,鸡笼山下开设了中国第一座文学馆,孕育了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诗品》、第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等,成为中国文脉重要源头。

今年“世界读书日”,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教师徐正在鸡笼山下深情吟诵《登金陵凤凰台》,学生们身着古装登陆元宇宙空间,“穿越”到诗人李白创作时的金陵凤凰台,在登高望远中感受诗文婉转的意境。

   南京阅江楼与南京长江大桥(6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历史长河里,南京始终被书香萦绕。如今,这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文学之都”称号。这座古都有近900家阅读组织,每年举办各类阅读活动1.5万余场,先锋书店、失恋书屋等成为当下文艺青年流连之处。

门头一片绿色梧桐叶,可供品茗阅读、休憩赏景,也提供各式便民服务。这是南京在人流聚集区域推出的“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目前已投运50处,将老旧城区改造与文化艺术产业融合,打造“家门口的文化驿站”。

600多年前,南京作为郑和“七下西洋”始发地,贯通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

“南京已是我的第二故乡。”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叙利亚小伙拉丁,帮助父亲瓦利德·阿里策划画展,通过艺术传播叙利亚的真实形象,也将在南京感悟的艺术灵感与世界分享,展现“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深厚情谊。



2023-06-16 【新华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