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在南京开幕。大会发布了紫金山实验室四项重大成果及未来网络十大发展趋势,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签约。其中,欧洲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执行院长王承祥教授团队与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发布全球首个6G全频段全场景普适信道建模与仿真技术,该成果可以为6G网络的标准制定提供坚实支撑。
在本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江苏省副省长胡广杰出席并致辞。市长陈之常主持。两院院士邬贺铨、刘韵洁、邬江兴、吴培亨、戴浩、段宝岩、丁文华、尹浩、姚富强、王金龙,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陈忠岳出席。
20余年来,王承祥教授团队一次次探索尝试,在研讨中集思广益,在实验中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攻破技术难题,建立了6G典型频段、典型场景的信道测量数据库,并提出了普适信道建模理论,构建了全球首个6G普适信道模型,实现了6G全频段、全场景的信道特性仿真,可直接应用于无线信道模拟器、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等领域,是6G领域最重要的基础研究之一,为将来建立6G网络打下基础。
“团队的目标是让中国成为6G信道模型相关标准的重要制定者。”除了在6G相关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王承祥教授团队还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6G普适信道仿真软件,降低6G仿真实验平台的使用门槛,为国内外其他科研团队在6G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高含金量、强引领性的科研创新成果产出,既为南京奠定在未来网络领域的引领性地位以及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积极助力,也为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而王承祥教授所在的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学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其学系建设最早可追溯至1923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该系后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1932年,陈章先生来到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开创了我国无线电教育的先河。现如今,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学科均已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充分彰显出学院强劲的学科实力。
科研实验是激发创新思维,取得突破挑战的重要动力支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移动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移动信息通信与安全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与此同时,学院还作为核心力量发起建设了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已成为国家实验室重要组成部分,入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直以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为大国铸重器,为社会育英才,在我国信息领域蓬勃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东大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国第一块符合3G移动通信技术规范的芯片在东大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诞生,宣告我国跻身世界移动通信强国的行列;
学院成功研制出目前国际上集成度最高、规模最大的CMOS毫米波集成相控阵,成果已在车载、船载、无人机宽带卫星移动通信和毫米波5G领域得到规模性应用(数据截至2023年5月)……
截至今年5月,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已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众多创新成果的产出与转化落地,成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开创引领未来潮流的坚定底气。
智慧的火花燃烧着勇往直前的激情,创新的力量绘就着强国建设的蓝图。未来,期待能有更多东大人在科研创新中挑战自我,让更多东大成果助力信息强国建设,闪耀世界之林!
2023-09-04 【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