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形成了一系列涉及烧造、纺织、印染、缝纫、刺绣、髹饰、画绘、剪刻、雕琢、塑造、金工、编结、营造、木作、印刷、装潢、修复等涉及专业门类、技艺形态和产品类型的丰富的术语。这些术语往往只有内行人明白,在手工艺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同样亟待保护整理。
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术团队项目“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2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启动。启动仪式暨第二次编纂工作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美术学院民艺研究所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协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国学研究院器道研究中心支持。
项目首席专家、统筹工作组组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吕品田介绍说,此项目于去年3月酝酿,7月提交申报文本,在浙江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下,于同年11月立项。目前,项目的《工作方案》与《编纂条例》等两份制度文本已经由项目组首次编纂工作会议通过。据介绍,“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项目按本体关系即整体与部分关系,列出了理论、材料、工艺、形制、装饰、色彩、工具、制度等8个通用术语子项;按逻辑关系即属种关系,列出了烧造、纺织、印染、缝纫、刺绣、髹饰、画绘、剪刻、雕琢、塑造、金工、编结、营造、木作、印刷、装潢、修复等17个专业术语子项。它涵盖的手工艺术语涉及到每个子项中的原则、法度、程式、样式,材料、工具、场所、设施,流程、工序、环节、步骤,技能、技法、技巧、要领,品类、品种、品质、品级,标准、规范、指标、计量,组织、制度、规矩、习俗等7个方面。
这一项目集结了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湖南美术出版社和中国美院等多家机构的权威学者。“纺织”子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教授贾京生表示,中华传统手工术语中有许多是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目前尚未有系统、完整的梳理。“我觉得‘冷门绝学’这四个字就说明了它的价值意义和现状。‘冷门’说明是当下非主流的,‘绝学’说明手艺是精湛的,同时在未来可能会丢失,所以亟需整理。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一方面能够形成中华传统手工术语的辞典型学术著作,供后人研究参考,另一方面,也借此机会认真整理我们的手工记忆、艺术记忆和文化记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教授说,术语是全世界的艺术史界都极为关心的问题,西方近代以来一直有百科全书的意识,编撰出版了许多与术语相关的大型学术丛书。“在世界各文化领域,艺术的术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建立中国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非常核心的内容。”
高世名同时表示,手工艺术是特殊的艺术形式,上接天、下接地,从材料技艺到审美价值均有涉及,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问。同时,中国艺术与西方最大的差别是强调“技,近乎道”,而这一论断的最典型代表就是手工艺术。术语系统是手工艺术的的纲目、纲常,是学科、知识生产系统的经纬。对于术语的梳理可谓“经天纬地”的工程,本项目有如高手云集的“武林大会”。
“冷门绝学这个名称,既标示了其内容的博大,也暗示了其在当代的危机。我期待这一研究工程能够为往圣继绝学。只不过,手工艺术的‘圣’是民间的圣贤、人民的圣贤。在王阳明的立场上,人人都是圣贤;站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上,人人都应该是圣贤。我期待通过这个工程,可以使中国手工艺术的观念、记忆和价值体系,活化在当代,分享给世界,更重要的是重新回到人民的心中。”高世名说。
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盛世豪表示,“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设立的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研究专项。该研究专项重点关注“有文化传承价值而亟需抢救的濒危学科”,关注“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亟待加强的特色学科”。而“中华传统手工艺术语整理、诠释与图释研究”,针对的正是亟需抢救、亟需整理与亟待发掘的,并具有重要文化传承价值的濒危学科与特色学科。
项目组工作人员介绍说,整理,是使术语系统化或体系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规范;诠释,是使术语内涵的表达具有术语学的意义和价值,即准确、规范、精炼和语境化;图释,是用图例、图像和图解方式对术语内涵作辅助性或进一步的阐释,通过图文对应加强术语认知。此项目将为手工业术语编纂辞典和图典,还将建设术语数据库并举办文献展览,旨在努力贴近中华传统手工艺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全面整理、诠释与图释其专业术语,条理化把握形其概念与范畴,揭示其思想、知识和经验含义,形成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以中国思想阐释中国实践的系统化术语阐释,为构建中华手工艺话语体系奠立知识框架和语义基础,促进中华手工艺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强化中华手工艺。
2023-10-22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