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动实验哲学研究深入开展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3-11-11浏览次数:291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付小雨 严晨欣 郝佳箐)为推动国内实验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推进国内学术共同体的深度交流与合作,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与科学系、东南大学道德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东南大学实验哲学工作坊于近日在东南大学举行。来自国内近30所高校的9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聚焦“交叉学科视野中的实验哲学”主义,就实验哲学的元哲学思考、方法论批判与辩护,实验哲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实验哲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世界视野下的实验哲学发展趋势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菁认为,哲学的目标是“求真知、寻良方、致理解”,实验哲学的诞生和发展,似乎展示出一种更好地融合现实与理论的新方向。当今实验哲学发展主流仍然在英语国家,而国内关于实验哲学的研究从2011年起步。分析国内外实验哲学发展差异可以看出,中国的哲学研究因缺乏自然主义、实用主义传统以及跨学科发展思维,实验哲学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这也给中国的实验哲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弗兰克·森克(Frank Zenker)则提出,随着实验哲学的蓬勃发展,实验哲学家应该更加密切地关注行为科学中的一些方法论缺陷。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副教授张学义提出,实验哲学是近20余年来国际哲学界兴起的一场哲学方法论变革运动,然在科学哲学方向涉猎较少,科学理解可视为众多尚待开拓且能有所作为的议题之一。在传统科学哲学领域,科学理解一直因其被认为具有心理主义色彩而被排除在科学哲学的合法议题之外,不过时至今日,却成为当代科学哲学的核心议题。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天群提出,“哲学践行”是起源于20世纪对学院派哲学太过于理论化和脱离日常生活问题和主题的批判运动。实验和践行既有差异,又有相同之处。践行过程有认知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在践行活动中我和他人的精神在践行中都得以提升,而实验主要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是检验理论或假说的手段。哲学咨询师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丁晓军以一项基于人工智能的哲学咨询实验为例进行哲学践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可以与哲学咨询师活动达成“合作”、“交互”、“创新”三个方面的积极有效的联系。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慧敏认为,实验哲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是思想实验与科学实验的融合、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对“实验哲学走向何处”这一问题,可以给出践行路径的解答。

  上海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小涛提出,哲学思想实验的认知价值,不是发现新的经验事实,而是发现既有概念装备不完善之处。有些思想实验,有独立于理论的探测性作用,它们也总是可以被重复、改变或改良,或者可以说,它们有独立生命。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李金彩提出,通过拓展研究议题的范围,探索多元化的实证研究范式,将传统的概念思辨与认知科学实验有机结合,有望成为革新“直觉驱动的浪漫主义”和“问卷驱动的浪漫主义”式的语言哲学论证方法的有效路径。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喻丰认为,实验伦理学是从心理学方法入手探讨伦理问题,特别是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对策。对人工智能融入人类群体作群体性研究分析,能够较好地揭示人们面对人工智能的矛盾心态。人工智能要做好道德归责,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过“拟人化”来做出判断,建立落实到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智能,所采用的案例是孤独症患者对于人工智能陪伴的接受程度和本质原因。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晓哲认为,人工智能的可解释性并不至关重要,但是完全忽视可解释性也是不行的,要秉持的科学理念是要实现人机系统的结合,而不能纯粹由机器操作。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董达认为,关于“人”的科学只能在直面其本身的属性、构成和历史时获得认识,除此之外,诉诸其他所有间接的方法、其他所有的学科均不能真正接近“人”—— “人”的现象、“人”的经验、“人”的知识,来自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一般“认知”原理也不例外。

实验哲学研究的学科交叉进路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代海强认为,能力假说是一种易被实验检验的解决方案,对于清醒梦之“清醒”的实验研究有助于知识论证的进一步发展。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陈巍认为,应当从比较心理学意义上的“交互敏感眼睛”走向现象学意义上的交互敏感心灵。

  实验如何帮助构建更好的虚拟现实道德准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朱林蕃提出,虚拟伤害是真实伤害,虚拟人具有与人相同道德地位,但虚拟世界中化身人的道德规范却仍然缺失。虚拟世界的道德准则设计,要确立法律原则的用户保护模式,确立用户为中心的道德体验场,提高作恶成本。

  南京晓庄学院幼儿师范学院陶丹以认知神经科学相关研究为证据,分析阐述了内隐道德和外显道德加工的差异,提出相关研究比较为完善道德理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层面的神经证据,同时证明了内隐和外显道德加工是两个独立的过程。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刘庆明采用fNIRS超扫描技术调查特定研究任务中不同人的大脑激活程度,IBS及影响不同合作行为的因素。研究表明,在社会认知、行为反应和认知加工方面,不同合作任务的脑内激活和IBS差异显著;不同合作任务中,男性参与者需要激活更多的脑区并保持更高的激活水平,才能达到与女性参与者相同的IBS水平;大五人格测验中的神经质可能是预测女性在高认知加工任务中神经激活的一个重要指标。

  北京大学哲学系隋婷婷进行了“意识上传与自我认知困境的实验哲学研究”并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意识上传”有望变成现实。意识上传可能延长寿命、提高认知能力和提升幸福感,同样伴随着一些风险,比如双重主体问题、赛博代际传递问题、数据隐私问题和寻责无人问题。

  论证对思想实验判断是否有影响?中山大学哲学系伍素认为,哲学不诉诸直觉而是诉诸论证,直觉与论证实验表明,论证不能够起到修正盖提尔案例判断的作用,“只是相信”存在天花板效应,“真的知道”缺乏足够有力的论证。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徐召清介绍说,从弱原则在逻辑中是广泛存在的,它有助于澄清经典逻辑和非经典逻辑之间的诸多哲学争论,比如,而经典逻辑可以看作建立在更弱的非经典逻辑基础之上的哲学理论。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顾璟对当前科学和哲学中关于先天性概念的消去论观点进行剖析并提出,消去论验证了“先天性”并非一个在生物科学和认知科学中通用的概念。通过了解各科学领域对先天性概念的阐释,从而对先天性概念划定使用界限,是超越消去策略的更优方案。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喨认为,语言源于且用于现实世界人类社会的交流;因而,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应当及时地复归于现实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语言交流,而不是相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马星城认为,以语内翻译为内容,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来研究翻译和意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相关研究证实,语言间翻译中更高的认知努力可能是由于双语迁移的额外复杂性,而文本类型和目标语言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2023-11-11【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