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杨乐在熊庆来先生铜像揭幕典礼上
杨乐(右二)获“数学贡献奖” 图片均由东南大学提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人事都会被淡忘,但他在世界数学界镌刻的印迹,将被永远记忆。
10月22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杨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2日14时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杨乐同志是中国数学界的一个领袖,对中国数学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一个时代的楷模,指引和鼓舞着几代青年投身科学。”讣告中这样写道。
10月23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的部分师生,在这些与杨乐有交集的人眼里,他是“神”一样的存在,“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现代快报+记者 李楠
部分内容综合《中国科学报》《南通日报》
38岁发现“杨—张定理”
在世界数学界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1939年11月10日,杨乐出生于江苏南通。
“考入南通中学时,我意识到国家需要科技、需要人才。”小学就喜欢数学的杨乐,认为学好数学就可以报效国家。高一新学期,他给数学教科书包上漂亮书皮,并在书皮空白处写下“中科”二字,激励自己今后能进入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
上高中时,杨乐发现数学中很多定理都是以外国数学家名字命名的。难道中国人就没资格吗?他暗下决心:有一天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数学定理。
1956年,杨乐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北大,杨乐从没赏过香山的红叶、玉渊潭的樱花,他把青春好时光全交给数学,平均每天学习12个小时。6年后,他如愿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熊庆来先生门下的研究生,也很自然地成为了华罗庚、陈省身、钱三强、赵九章等大师的同门师弟。
杨乐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下,他始终坚持着对数学的热爱。在数学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细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关村整个楼里的人都跑出去住地震棚,只有杨乐待在楼里沉浸于他的研究中。
而数十年的发愤图强,也让杨乐有了满满的收获。1977年,杨乐和同事张广厚合作开展研究,首次发现函数值分布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这一研究成果,被命名为“杨—张定理”。
这一重要的发现,也让他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理想,在世界数学界留下中国人的印迹。
1980年,杨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年41岁的他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秉承家国情怀
立志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我国科技界需要高水平的领军人物,我们殷切希望年轻的学术带头人的学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以缩短与世界的差距,甚至与世界水平持平或者超越世界水平。”朴素的家国情怀让杨乐与数学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首位华人得主丘成桐一见如故,他们携手为推动中国成为数学大国,在世界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不断努力。
1979年夏天,远在美国的丘成桐第一次回国,杨乐热情地接待了他。两人的友谊由此持续了40多年。
2022年7月31日,在南京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丘成桐亲眼见证杨乐被授予“数学贡献奖”。该奖项用来表彰杨乐在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及其为推动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就在颁奖前一天,两人共同参与了熊庆来先生铜像揭幕典礼。1921年,熊庆来先生在国立东南大学创建了算学系,它是我国最早的数学系之一,大力推动了数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东南大学数学强基班被命名为熊庆来班,杨乐受邀担任熊庆来班的“荣誉导师”。
2023年10月23日,东南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王小六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仪式,勉励东大学子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立大志做大事。”
回想起去年与杨乐的见面,王小六依旧很激动。出生于1981年的他多年来一直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而在上大学时,他就了解到杨乐院士在数学方面的成就。“杨院士在我们心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王小六说,当年杨乐院士通过不懈努力,将学问做得这么好,在竞争激烈的世界数学界留下自己的印记,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他们那一代人,包括熊庆来先生等,虽然物质条件较为艰难,但是他们那种对于学术的不懈追求,敢于超越前人并敢于走到国际前沿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小六说。
勉励东大学子
通过不断地发问和思考学深学透
去年,在熊庆来铜像的揭幕仪式现场,杨乐院士从自身经历出发,多个角度阐述了熊庆来先生在数学研究和办学兴教等方面的贡献,勉励东南大学以熊庆来先生的治学精神引导青年学者和青年学子,让熊庆来先生的精神和探索不断延续,在新时代更好地创新,作出更大的成绩,真正走向世界最前沿。
“听闻杨院士去世的消息,感觉非常惋惜。”东南大学2022级熊庆来班学生黄新媛去年曾在熊庆来铜像揭幕仪式现场,聆听了杨乐院士的分享。“杨院士一直指引着我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也让我的科研目标更加明确。未来,我也要秉承杨院士的治学精神,牢记担当,将刻苦钻研的精神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杨乐院士曾多次来到东南大学作报告。他曾说:“我是江苏人,回到南京感觉非常亲切。”
去年5月底,杨乐受邀为东大学子作了题为《学习时认真思考,研究中独立创新》的主题报告。他与东大学子畅谈数学人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他勉励东大师生要在学习中善于提问、勤于思考;要通过不断地发问、不断地思考学深学透;在科研当中也要努力创新,要敢于去超越前人,才能做出好的科研成果。
杨乐的报告令东大师生受益良多,也深受启发。他教会了同学们如何去学习、去开展科研。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熊庆来班大四学生徐伍骏回忆,虽然自己只是聆听过杨乐院士两次演讲,但他平易近人又很有逻辑性的语言、儒雅的气质让自己深有感触。“他全程脱稿,侃侃而谈,结合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数学需要潜心钻研,经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如今,杨院士离开了我们,我们要牢记杨院士的嘱托,努力钻研数学问题,好好学习专业知识。”
2023-10-24【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