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ChatGPT掀起“AI”狂潮,小心被“中间商”赚了差价!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3-02-11浏览次数:486

近期,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引发关注,仅仅上线5天,注册用户破百万;上线两个月后,月活跃用户破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随后,众多科技公司也都摩拳擦掌,纷纷宣传自家已经上架或者即将上架类似ChatGPT产品。

在头部科技互联网企业们纷纷宣布围绕ChatGPT技术及项目开展布局时,一些中小企业、小程序开发者乃至公众号运营者们,也开始闻风而动,推出了一批自称与ChatGPT沾亲带故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小程序产品,有的甚至推出了付费体验的形式,年费高达999元,这些产品情况究竟如何?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检索时发现,已经出现了多个仿制OpenAI旗下ChatGPT功能的产品,既有公众号也有小程序,运营主体多为小型信息科技公司或个人,在LOGO设计上也高度类似,并且宣称能够实现人机对话,有的甚至推出了付费体验的形式。

记者点击这些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后发现,此类产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直接将对话输入到ChatGPT官方,引用它们的对话来回答。另一种则会推送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

以某号称后端接入了ChatGPT开放接口的公众号问答产品为例,每个用户仅能使用5次免费问答服务,之后想再次提问就必须开通会员获取权益。记者联系到该企业,工作人员声称,该公司的产品是第三方应用。

工作人员:咱们接入国外公司的ChatGPT,它是有开放平台的,开放给全球所有有开发能力的人,接入不是免费的,每一次对话都要给它付钱,我们付费做了接入,做了他们的客户端,就是所谓的第三方应用。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ChatGPT官网注册后,每一个注册用户都可以免费获得18美元的试用额度,根据对话内容次数和长短花费相应的额度,18美元的额度大概可以问上千个问题。目前,ChatGPT的开发者并没有在中国大陆提供相关服务,也没有授权相应的公司运营。

记者发现,这几天,部分社交和电商平台已经屏蔽了一些关键词搜索,但仍然有不少类似的产品存在,有些小程序或者公众号改掉了原来的名字,但仍然号称提供相关服务。

北京市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 吴铁成:这些公众号或者小程序最近改名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产品与真正的ChatGPT或者是OpenAI公司并没有实际联系。并未给中国消费者真正提供ChatGPT的服务却进行宣传,并使消费者误以为其服务提供方为ChatGPT的行为,既可能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构成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也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的行为。此外,擅自使用他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商业标识,误使消费者以为其与ChatGPT或者OpenAI存在特定联系的行为,也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商业混淆行为。

吴铁成认为,用户在体验这些软件服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各类风险。

吴铁成:在服务过程中涉及跨境经营,存在翻墙这些行为,涉嫌网络安全法和刑法相关规定。ChatGPT并没有得到国内授权,这些服务机构可能随时中断它的服务,消费者被收取费用后,后面很难得到维权,这个行为对于消费者是存在重大风险的。

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宋宇波表示,一般的小程序或者公众号目前并不能提供比肩ChatGPT这样的对答服务,用户一定要擦亮眼睛。

宋宇波:ChatGPT专业这个技术本身,除了采用人工智能的相关算法之外,需要庞大的语聊库进行训练,所需要的计算资源是非常庞大的,一般的普通小程序并不具备这样的计算资源,不太可能提供相应的人工智能的对答服务。还有一种通过代理,通过ChatGPT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获取相应的回答。



2023-2-11【央视新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