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从大历史看小人生,感知蓬勃的青春力量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2-12-09浏览次数:78

鲁奖得主叶弥新作《不老》研讨会在宁举行

从大历史看小人生,感知蓬勃的青春力量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早在出版之前,这本书就已入选国家“十四五”原创文学重点出版规划、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项目名单和省委宣传部2022年重大题材文艺创作重点项目,并荣获首届凤凰文学奖——这就是江苏鲁奖作家叶弥的新作《不老》。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打开的过程中,评论界也投以格外关注,在日前举行的《不老》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直接将其归为江南文化的书写传统,“《世说新语》有一章专门写任性,这个任性中包含着一种怎么活着的信念、执念,就是要有风致、有意思。《不老》里的女性,她在人群中,在那么多人的目光中,她就是要如此地活着,活出她的任性、风致、有意思。”

50岁获鲁奖

隐居乡间生活10多年

江苏作家群星闪耀,叶弥正是其中极具分量的一位。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称其是写作道路上一起成长起来的“发小”。他说,江苏作为文学大省,之所以称“大”,就在于有叶弥这样的中流砥柱为江苏文学提供稳定的质量和产量。

据记者了解,早在6年前,为了展现当代江苏文学丰沛的创造力,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在北京举行《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首发式。在此仪式中,江苏向全国整体性推介了十位作家,包括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苏童、叶兆言、周梅森、储福金、毕飞宇、鲁敏和叶弥,均是被公认的文学苏军领军人物。

作为一名60后女作家,叶弥从小就热爱写作;2014年,叶弥50岁,凭借短篇小说《香炉山》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小说《天鹅绒》被著名导演姜文相中改编为电影,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太阳照常升起》。

在叶弥光彩夺目的写作履历中,另有一些人生逸事与其形成互文,比如她在结婚生子后有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动笔;她在苏州一个临近太湖的城乡接合处生活已近15年;由于住得偏远,家门口有许多流浪猫和流浪狗跑来投奔她,她生活的院子里,放满了喂小动物吃食、喝水的盆;她的家里一度有5条狗、6只猫、一只鸡和鸭……

在毕飞宇看来,尽管生活中的叶弥并不从容,但作为作家的叶弥却是从容笃定的,这种从容不仅仅来自她对自身才华的自信,更来自对文学的耐心。在乡间居住的闲暇时间,叶弥不再动笔,而是整理院子,种菜种花种树,她没想到,这样一来,反而把一度比较糟糕的身体养好了。更难得的是,在此过程中,叶弥得以充分了解到中国百姓的方方面面个性和形成这种格局的历史原因,深切感受到中国国情的独特性。叶弥表示:“这也使得我明白文学应该继续提倡真善美爱,还应该把美和爱放在前面。”所以,叶弥陆续写出了《香炉山》《桃花渡》《风流图卷》等代表性作品。

虚构“年份小说”,重建历史叙事的方向

正如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所说,叶弥在江苏作家中“个性独特、辨识度很高”,她的小说鲜活有趣、恣肆无拘,她善于写少年、写人情、写命运,像她常年在苏州乡下的田园生活一样,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下,激情奔涌着对人世的眷恋、对时代的思索和对永恒生命的不竭追问。

《不老》被视为叶弥上一部长篇《风流图卷》的续作,小说以吴郭城35岁的名人孔燕妮为主人公,她在等待男友张风毅出狱前的25天里,结识了从北京来调研的俞华南;在陪俞华南考察的日子里,吴郭城里各色人等纷纷出场,吴郭乃至中国的种种变化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显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将时间设定在1978年10月到11月短短的25天里,叶弥表示:“如果这种选择有刻意的成分,那就是小说结束后的一个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个会议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很重要。中国人开始吃饱饭,并且吃好饭。”

“上世纪80年代已有很多人写过《不老》中的那个时代,那是近距离的书写,跟过了40多年再重新回去写那个时代是完全不一样的。”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认为,《不老》的价值在于,借助一个时代特有的条件重新定义了正常和人性。

“在我们已经用历史、社会、政治等其他角度和学科,不断回溯1978年这样一个重大年代时,文学应该做什么?如果作家也是跟在后面写出一个年份感很强的小说,我是应该夸他还是贬他?”在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看来,《不老》虚构了一个“年份小说”,这正是叶弥的高明之处。

《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也持相同观点,她认为,对小说家来说,叙述历史不是对历史的精细描摹,而是要从文学化、审美化的书写上超越历史,叶弥在这个方面用了非常大的巧思,“事实上叶弥要回到的是现代,要关注的是现代人,我们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是向未来的众生态,而不是向过去的众生态。”正如东南大学副教授张娟所说,《不老》以今天的角度重新反思了历史,是具有当代性的。

接续江南文化书写传统,彰显中国式的青春力量

重视特定时代的宏大事件,但写法上却不以社会历史事件为中心,而是通过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个人来表现历史。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表示,《不老》在“大历史”中看“小人生”,探索的依旧是生命隐秘的精神深处。

那么,叶弥所追问的不老,当以什么途径、何种方式才能实现?当天与会的20多位专家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均将药方指向青春、情感和强大的生命意志。

“一个是独立女性的不老魅力是什么?来自哪里?”在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看来,娜拉的形象进入中国之后被曲解了,大家更关心的是“娜拉出走之后怎样”,而“娜拉出走”本来的意义被忽视了,叶弥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接续了这一传统,因为女性的自尊和独立自有魅力,不需要追问出走之后怎样。

在李敬泽看来,叶弥笔下的历史和时代不是抽象的,“看完之后甚至可以想到1978年以后历史时代巨大的变化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人站在这里,这样一种精神和风致站在这里,就小说的内部逻辑来说,正是这样一种精神和风致打开了1978年以后的未来。”李敬泽自称是叶弥的“老闺蜜”,他从《不老》里看到江南文化中尚未被充分阐释的书写传统,“《世说新语》就有一章专门写任性,这个任性中包含着一种怎么活着的信念、执念,就是要有风致、有意思。《不老》里的女性,她在人群中,在那么多人的目光中,她就是要如此地活着,活出她的任性、风致、有意思。”

这种任性即被《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形容为“小宇宙”,叶弥以一个具有发达小宇宙的人物串起并穿越大社会。所以,施战军认为,《不老》是一部在精神气质上接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品。“从35岁女子孔燕妮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时代、个人情感、青春力量的中国式的感知,叶弥写出了在重大转型面前中国人的内心反应,有理性的自觉,也有激情的储备,是生生不息、永远不可能被泯灭的。”



2022-12-9【南报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