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1月6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第二届“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16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二十余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相聚,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的前沿问题和时代价值,进一步深化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领域的研究和交流。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来在开幕致辞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细小部分,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有时代感召力和价值的组成部分,并且是能够进一步扩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场主题发言
本次研讨会共设有四场主题发言。第一场主题发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曙辉主持。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长向玉乔强调道德记忆既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的基础和重要来源,更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的重要对象。辽宁大学哲学院教授吕梁山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探讨了“即使道德是意识形态的,是否都是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这一问题。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卉昕梳理了俄罗斯伦理话语统一的历史过程并论述了当代俄罗斯伦理话语的建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义天以历史板块、理论板块、中国向度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史进行了梳理。
第二场主题发言
第二场主题发言的主持人为《哲学动态》、《中国哲学年鉴》副编审冯书生。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冯昊青将马克思的伦理思想阐发为以实践对事实与价值断裂的弥合、以社会历史内容对自由意志的超越和以伦理的角度关注人类道德理想的实现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霄通过研究马克思处理事实与价值问题的一个早期视角,论述了马克思关于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之间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魏传光以恩格斯《反杜林论》为主要研究文本,将永恒道德比喻为道德“巴别塔”,详细论述了恩格斯对于永恒道德理论的抽象性、理念性的批判。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白刚阐明马克思的伦理学隐含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之中,《资本论》实现了从“价值的劳动理论”到“劳动的价值理论”的伦理学革命。
第三场主题发言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昆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韩玉胜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中国传统伦理学相结合的视角回顾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发展历史,进而提出了当代中国传统伦理拓展方向的五个建议。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齐艳红认为“伍德命题”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有着极大的关联性。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德志提出从道德情感角度研究马克思实践哲学,论证了道德情感推动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形成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晏扩明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出发,论证了解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与融贯性问题的路径。
第四场主题发言
第四场主旨发言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刘李主持。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广旭认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研究在根本上涉及到三个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道德如何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否蕴含着道德批判?共产主义社会是否是一个伦理的或道德的社会?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飞批判地阐发了塞耶斯从事实向度和价值向度对马克思正义观的解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兴盛从马克思伦理学思想的角度解读了立德树人与铸魂育人的关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坤钰阐明了马克思“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及其伦理追求。
与会人员合影
在闭幕致辞中,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曲红梅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关系研究的三种路向,这提示我们要重点关注与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相关的众多概念(如道德、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类本质、道德记忆、正义等),认真界定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不同问题域,深入研究其中涉及到的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道德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最后,曲红梅认为,通过当代哲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的交互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必然具有极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吉林大学孙畅晗供稿)
2022-11-9【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