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为推进生态文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赋能蓄力——第七届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在南京举行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2-10-22浏览次数:241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韩启群 黄靖 刘新蕾 记者吴楠)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我国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献礼党的二十大和庆祝南京林业大学120周年华诞,10月11日,南京林业大学举办“‘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暨南京林业大学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线上会议现场。南京林业大学/供图

南京林业大学校长勇强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自国家“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南京林业大学积极迎接时代挑战,大力推动对接国家“双碳”战略的“南林实践”。始于2016年的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高层论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构建林基生态文明学科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本届以“‘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为议题举办生态文学研究高层论坛,将进一步提升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在全国的学术引领力。

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在开幕致辞中讲到,在“双碳”背景下,生态文学研究需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深刻领会、学习“双碳”牵引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有必要了解和洞察“双碳”背景下人文社科研究的变革趋势,在生态批评前沿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双碳”背景下当代外国文学发展及其演变趋势。杨金才还强调了生态文学研究中中国立场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学者应秉持世界文化多样性和文明互鉴的立场,在加强对外来生态批评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生态文学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开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晓琴主持。会议邀请了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论坛分为六场专家论坛。与会学者表示,为深刻领会“双碳”牵引社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精准聚焦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涵,生态文学研究亟须敏锐洞察“双碳”背景下人文社科研究的变革趋势,深入考察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前沿与热点,积极探索具有中国视野的生态文学研究新方法、新选题、新视角,为持续推进生态文学研究中国话语体系建设赋能蓄力。

智能时代中国外国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第一场专家论坛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建军在“智能时代中国外国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报告中从人类当前所处的宏大语境和历史变局入手,提出文学研究应呼应时代变局,以问题为核心重新梳理文学史进程的学科体系重构。刘建军重点从“主体性变迁”“文学观念更新”“当代视野和立场”三方面详细探讨了智能时代的中国外国文化知识体系建构和生态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创新等重要议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青龙在“数字时代文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反思”报告中提出,数字人文为探讨文学的科学性提供了可能,要取得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表示,我们应以守正与创新拿捏有度的科学方法,对新兴事物采取开放性态度,同时也要防止其中潜在的危机。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金莉在点评中细致梳理了刘建军、彭青龙的发言要点,高度评价了刘建军以生态危机为契机重构外国文化知识体系的学术关怀,同时也肯定了彭青龙融合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开放态度和坚守批判性的人文立场。

再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

在第二场专家论坛中,山东大学教授程相占在“再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报告中表示,重提“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性质方面,它是中国学者在借鉴古今中外生态审美理论资源基础上的自主知识创新;目标方面,它能更好地解释遍及全球的生态审美现象,更好地引领人类审美活动的生态转型;内容方面,它包括一系列标识性概念和命题。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曾艳钰的报告“生态批评的审美之维——以新世纪全球小说为例”,从文学的审美本质出发,结合审美批评的特点,以新世纪全球小说为例,探究如何立足于虚构的文学文本进行面向真实世界的生态批评,以及如何处理生态批评中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审美法则与现实指向难以沟通的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聂珍钊在点评中提出,程相占和曾艳钰对于生态美学的探讨既相互呼应又有各自独立的论述,为探讨生态美学问题提供了引导性的学术思路。程相占构建中国生态文学理论话语的努力正是建立中国气派、中国话语、中国学术的应时之举,曾艳钰以丰富例证说明了文学阅读、文学审美的过程之于生态美学的重要意义。

生态批评与全球现代性问题

在第三场专家论坛中,苏州大学教授朱新福在“当代气候变化小说述略”报告中梳理了当代气候变化小说的定义、发展、主题、特点,并提出,研究和分析气候变化小说的意义不仅在于它阐释了气候变化的文化知识,同时它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张旭春在“生态批评、生态法西斯主义与全球现代性问题”报告中表示,生态批评应明确地将反思全球现代性问题作为自己的终极问题。简言之,生态批评所应该做的不仅仅是揭示“语言的臭氧层没有洞”这个常识问题, 更应该深刻追问生态黑洞后面的国际政治原因。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蒋承勇在点评中认为,朱新福的发言为国内气候变化小说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而张旭春在发言中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审慎反思体现了中国学者的批判性立场。

生态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在第四场专家论坛中,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唐伟胜在“移情、拟物与动物体验叙述:以胡里奥·科塔萨《美西螈》与唐传奇名篇《薛伟》为例”报告中对比分析了《美西螈》与《薛伟》中动物体验叙述,在中西文学比较视域下揭示移情和拟物叙事的不同策略及内涵。

东南大学教授韦清琦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入阐发中国生态智慧及其对环境保护的全球性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艳兵在点评中表示,本次论坛将为我国生态文学后续研究开辟新领域、新方向、新道路。他认为,唐伟胜和韦清琦的发言展现了良好理论素养和深厚的文本细读功力。

在第五场专家论坛中,西南交通大学教授胡志红在“《沙乡年鉴》和《狼图腾》中的狼书写与跨文明生态对话”报告中从四个层面对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和姜戎的《狼图腾》的“契合与差异”做出分析,以期对跨越性生态批评研究的理论建构及其学术实践有所启迪。

河海大学教授张海榕在“‘绿色’水坝:论当代外国生态文学中的‘环境正义’——以美国文学为例”报告中以当代美国生态作家爱德华·艾比的小说《有意破坏帮》为文本分析对象,剖析了20世纪中期美国水坝建设热潮中的资源商品化的转换逻辑与美国西部“水帝国”建构设想。

南开大学教授王立新在点评中提出,胡志红对于“生物狼”和“文化狼”两种书写的分析为生态文学的跨文化比较做出了有益尝试;张海榕的研究揭示了爱德华·艾比对于唯发展论的反思,特别是关于发展过程中短期目标和长期生态效益之间矛盾的思考,对于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具有启示意义。

在第六场专家论坛中,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南宫梅芳在“通体与仁民爱物:西方通体性理论的缺陷及其超越之道”报告中反思了西方通体性理论的缺陷,认为我国传统儒家“仁民爱物”等哲学思想有助于弥补“通体性”学说论自身所存在的逻辑生硬和淡化环境不公问题的缺陷。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韩启群在“21世纪全球环境危机与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的‘物转向’”报告中从选题“物转向”与理论话语的“物转向”两个维度,论证21世纪的环境危机现实不但催生了当前生态文学研究以凸显环境元素为特征的选题新趋势,也推动了以“物转向”“身体转向”“非人类转向”为标志的生态批评话语的迭代更新。

南京大学教授高方在点评中提出,南宫梅芳对通体性理论的梳理最终落脚于环境伦理,视阈广阔。南宫梅芳对于“超越之道”的探讨,代表着尝试构建中国话语的努力。韩启群准确把握了“物转向”研究内容的扩容和生态文学研究的扩容,精确地辨析了“物转向”的丰富理论源点,并提出生态文学研究“物转向”的现实源点是环境危机。

论坛闭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文科学报专职主编朱凯主持。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陈相雨在闭幕辞中提出,本次论坛召开不但为南京林业大学“双一流”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知识体系建构做出了有力探索。

本届论坛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南京林业大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林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协办。



2022-10-22【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