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胡子轩) 8月11日—12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在鞍山召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大会。
与会嘉宾合影 主办方供图
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委员孔峰在致辞中表示,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深厚的基础,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在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中,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艺术力量。鞍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郭志强认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坚持立足新的历史坐标,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研究路径与方法,为推动人民群众共享文化艺术最新发展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王宁谈到,文学艺术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站在新时代,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阐释范式,开启艺术史研究的崭新境界。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彭吉象教授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同西方文化中的艺术存在很大区别,中国传统文科中的艺术和艺术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和内涵,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在进行中国艺术史研究时必须加以重视和吸收的。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夏燕靖教授提出,尊重学术,以学术研讨、切磋交流为本;敬畏学术,以科学的态度开展学术讨论与辩驳;通过年会平台的交往,树立良好的学风,成为学风严谨的倡导者、引领者。开幕式由鞍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闵霄主持。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在新时代语境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体系
艺术史是人类文化史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以感性的方式凝聚民族智慧与精神。本次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艺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弘扬中国艺术精神为宗旨,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与当代阐释”展开精彩论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一川认为,艺术史学科可以同时走两条路,分别是艺术史书写和艺术史学书写,并对艺术史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释,以及探索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史学体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彭锋提出,旧艺术史是艺术批评史,新艺术史是艺术社会史,中国艺术史应为兼顾批评史与社会史的艺术史;并对作为艺术批评的传统社会史与作为艺术—社会史的新艺术史进行了理论辨析。王宁围绕人文艺术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相关话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复杂的思想关联,阐述了新时代语境下人文艺术史的重要学术使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李心峰回顾了与新维也纳艺术史学派代表人物泽德尔玛亚在学术上的多次“相遇”,即这位奥地利史学家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严谨的科学革命”就是由泽德尔玛亚最早提出的,并认为国内学界对这位艺术史学家的关注仍然不足。夏燕靖聚焦艺术史研究中的史学观念问题,强调要在大历史观中注重物与人的关系,认为艺术史学观念的构成取决于史家对艺术史构成条件、史述特点及关键艺术要素的把握,以及对艺术史叙事方式的选择。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黄宗贤教授结合中国艺术史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和现实状况,梳理了艺术史的概念歧义和多重面向,强调艺术史学作为人文学科的底色,应处理好史料的梳理挖掘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周星教授对新版艺术学学科目录的学科架构进行解读,认为在综合性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背景下,需要有新的学科视野,且不能离开专业艺术史论的研究,同时强调中国本体艺术史话语建构的重要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孙伟科研究员以《红楼梦》的学术研究为具体案例,探讨艺术史与艺术经典之间的关联,并提出目前存在一些对经典作品的过度阐释问题,包括作者身世背景、具有想像性的解说、文本细读问题等。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以达·芬奇的绳结装饰与米兰斯福尔扎城堡木板厅壁画为典型案例,探讨艺术史学的跨媒介和跨文化研究方法,认为艺术史的概念可以分为“艺”“术”“史”三个部分,是“有限的总体史”,其研究对象必须是作品。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教授以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为中心,探析了艺术媒材的观念问题,认为艺术发展的两条道路,即“造物”和“表意”可以构造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教授阐述了艺术与叙事之间密不可分的理论关系,指出叙事的维度包括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思想观念维度、文化语境维度等,并强调了从叙事学角度研究艺术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针对艺术文本与历史语境阐释的问题,鞍山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鲁迅美术学院教授张伟认为,艺术文本是人类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而艺术文本的历史阐释,是艺术文本内在结构的张力与历史语境的统一。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认为,“丘壑”是古代画论中极为重要的范畴,具有深刻丰富的美学意蕴,画中丘壑是画家内心的营构,而不是模仿山水;进而他以“丘壑”为中心,探讨了中国山水画论的艺术图式问题。上海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旭光结合1957至1966年间上海中国画院的艺术作品,认为“平凡而生动的”是社会主义新国画的审美精神,而艺术史家与美学家两者的结合将为艺术史本身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哈尔滨音乐学院李荣有教授对建构艺术史学理论体系的路径和策略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三策,即坚持艺术传统、整合学科研究对象、重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四川音乐学院赵崇华教授在中国艺术精神本体论的层面上,重新反思“和合”思想的价值意义,认为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儒释道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北京师范大学梁玖教授针对当下艺术学学科建构“艺术史学”研究中需要深度研究的问题,提出应当关注和重视“从教育视点切入”,研究新时代中国艺术史学的命题,并强调艺术教育对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作用,呼吁艺术变迁中教育取向的艺术史研究。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刘宗超教授以书法艺术史为线索主脉,探索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路径,强调中国艺术史应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书法是中国艺术史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艺术形式。东南大学李倍雷教授着重分析了《艺术列传》与中国艺术史学“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认为“三大体系”中以学科体系立心、学术体系立道、话语体系立心,《艺术列传》整体性系统性的概念、观念和范畴为中国艺术史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计武梳理了艺术史叙事的思想史线索,提出九十年代以来的艺术史正在“告别”,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的机制以及艺术观念和叙事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范式转化,并从新的理论立足点思考了艺术终结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朱志荣认为,中国传统雅俗观念的演变客观上代表了一种艺术史发展的历程,并从本土知识体系的视角切入,全面阐述了中国传统艺术史知识体系建构的文献依据、范畴命题、方法路径等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成纪提出,中国艺术史的研究需要找到具有“中国性”即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并以“艺术”概念为桥梁,深入探讨了中西方艺术观念的通约性与中国艺术史的写作问题。东南大学徐子方教授认为,目前艺术史研究大体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部分,艺术史的实在性取决于内在规律研究和外在规律研究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出并讨论建立在艺术学和人文地理学基础上的中心论艺术史观,就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北京大学唐宏峰教授立足超越比较主义的视角,探索跨媒介艺术史的可能,认为跨媒介研究暗含一种比较的视野,但比较艺术学并不能完全涵盖艺术媒介问题,进而强调应该在艺术媒介本体论的层面上加以研究。上海交通大学谢纳教授以20世纪30年代《艺风》杂志为案例,爬梳艺术期刊史料文献,返回文化思想的历史现场,还原了百年前中国学人从“反思现代性”出发为探寻中国文化艺术新出路所做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东北大学教授宋伟在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视域下,围绕“世界历史”“世界文学”“世界艺术”三个关键概念,阐释了马克思的艺术史哲学思想。哈尔滨音乐学院马卫星教授结合“主题艺术史写真”的实践经验,从艺术史剧场入手的概述、学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三个方面,探讨新文科视域下艺术史与艺术教育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学研究》主编孙晓霞对人文学科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提出厘清文科与艺术之间的历史纠葛,辨析自由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区别,认为新文科视域下的艺术史学具有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更多元的研究路径。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展示中国艺术史学科专业的活力与未来潜力
除大会主题发言外,与会学者围绕六个分议题,从不同的理论进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其中不少年轻学者都具有敏锐的思想和扎实的学识,显示出中国艺术史学科专业的活力与未来的潜力。
第一分议题为“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学科建构”。与会学者就俞寄凡的艺术学译作著述版本及其学术价值、艺术史书写的价值与可能、李朴园艺术史论中的美学思想、《四世同堂》两种回译本语言艺术的得失、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西方现代设计观念的译介与传播、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的现代史学价值、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新艺术运动、本位文化建设运动与美术史叙事策略的转变、宗白华艺境论看中国古代绘画中空白的审美意蕴、龙榆生的新体歌词创作、肇桐中国绘画史学史观解析、“海派”美术兴衰视野下的复兴策略、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晚清民国戏剧管理的演变与趋向、新年画运动与“人民艺术”的生成、龙江剧的历史演变与时代关照等话题作了发言。
第二分议题为“中国古典艺术史学的思维范式、话语体系与叙述方式”。各位学者就慈圣绘造款《水陆缘起图》、龚贤画论及其美学思想、十七世纪黄檗宗画家陈贤绘画、大舞在西周祭祀仪式中的应用、“江南”概念与“董源”的历史形塑考辨、全形拓及拓本博古画的图像转译、黄宾虹“逸品画格”的笔墨建构、明代山水画中的观看事件、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晚明文人造园杂著中的声景艺术、叶恭绰与生春红砚、元代以前的古乐舞身体疏议、明园林美学的生活范式转向与政治重构、中国古代正统文化体系中艺术观念的嬗变历程、中国古代绘画造形观、论汉唐绘画语系中的图真观及其哲学基础、《二十四史》艺术家传记文献整理与研究路径概述、历代绘事后素注释新解、中国古典青花瓷与格热利陶瓷艺术特征对比分析、诗画一律是诗画融通的理论基础等问题进行探讨。
第三分议题为“跨门类艺术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发言嘉宾分别针对艺术史研究的空间路径、中越文化传播新模式的构建、声乐艺术与绘画艺术的比较研究、川南自贡盐工号子文化特质、水墨画的审美意蕴与中国茶文化的融合、唐三彩人俑中的女着男装现象、俗艺术学视阈下的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诗词中的宗教声景观、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中的跨门类研究、黎族黎锦图式的解读、东北地域藏传佛寺建筑曼荼罗空间布局谱系特征、洗玉清《琅玕馆修史图》题跋、门类艺术史学视域下听觉与视觉艺术的哲学互释、老子与赖特艺术思想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对话。
第四分议题为“当代艺术史学的前沿视域与方法路径”。与会学者就叙事学艺术史与第三重叙事、贡布里希的艺术文化史观、海德格尔存在主义艺术阐释理论、维特科尔对艺术史与心理学关系史的细部考察、新维也纳学派泽德尔迈尔的艺术史学思想、中国艺术史的当代国际阐释、勒兹艺术时间论的康德源头、分析美学中的历史主义问题、让-吕克·南希论基督教绘画的本质、诺曼·布列逊对贡布里希再现论的批判、动画电影配音中声音形象的塑造、殖民主义范式博物馆的藏品归属问题、生物艺术的“反美学”、跨文化视阈下中美波普艺术比较研究等议题作了交流。
第五分议题为“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美育、艺术教育与艺术史的关系”。发言人分别针对中国传统美学中“社会和谐”理念、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近现代艺术设计史学科建构、中国音乐图像学与中国艺术实证学方法、美育视角下传统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复杂思维模式下的美术史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虚拟现实学习系统下的艺术史课程建设与评估、美与艺术教育的关联、中国艺术史教学体系建构、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古曲改编钢琴曲与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美学视域下美育研究的路径反思、丰子恺音乐教育思想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内心听觉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培养方法、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美育价值等问题展开讨论。
第六分议题为“新媒体语境中的多元艺术态势”。与会学者就新媒体语境下的戏剧艺术再媒介化、交互式媒体的理论溯源、戏剧和影视艺术的媒介间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艺术观念的嬗变与论争、新媒体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创新路径、屏幕电影中后人类景观建构、新媒体语境下戏剧艺术的再媒介化、新媒体文化语境中当代艺术史的具身传播、新媒体语境中电影批评机制的生长空间、新世纪影视剧中英雄形象的消解与重构、中国革命美术传统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中的接受、当代国内美术创作活动中藏族主题美术创作及其价值、抗美援朝影视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爱国主义、乡村公共审美空间的逻辑与机制、中华舞蹈美学精神、新时代岫岩东北大鼓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艺术消费体验的形成机制模型构建等话题作了发言。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史专业委员会和鞍山师范学院主办,鞍山师范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联合承办,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东北大学人文艺术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四川音乐学院、哈尔滨音乐学院、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等单位联合协办。
2022-8-16【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