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三届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中,由东南大学青年学子组成的参赛队伍,以全生命周期零碳建筑“阳光方舟3.0光伏屋”捧得多座奖杯。赛事组委会认为,这是一个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市场需求的建筑产品。一位参赛同学则在直播时笑称,“能源靠阳光,污水不外排,这是年轻一代设计的低碳生活”。语境、语气虽不甚相同,却流露出对美好未来的共同奔赴。
在成年人的固有印象中,青春年少往往与“稚嫩”“冲动”等画等号。但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稚嫩”“冲动”的背后,也有着“后浪”们思维之单纯、干事之热烈,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必须认识到,“稚嫩”“冲动”等等都是成长时留下的印记,只需经受住考验磨炼,终会百炼成钢。更应当看到,时代之于青年,正是磨刃之硎、炼钢之火。双向奔赴,理当承担时代之使命,奔赴同一个目标。时代召唤青年,青年亦应响应时代召唤,“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加速呈现年轻化特征。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占比越来越大。目标明确,方能射矢中的;使命在心,才有不竭动力。对于青年科技人才而言,就是要让自己的研究,更积极地融入国家发展建设的洪流中,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同频共振”。此前,在南京高校大学生第二期“追光”研学之旅中,有学子发出这样的感悟,“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象牙塔和论文中,要结合产业实践做有活力、有使命感的科研。”青年科技人才惟以“有使命感的科研”为纽结,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长足发展,回答好时代之问。
双向奔赴,需要双向“供给”。一方面,青年科技人才要扎根祖国大地,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社会重大关切、服务产业重大需求,努力突破“卡脖子”难题,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创造佳绩;另一方面,上到国家层面,下至一座城市、一个行业,也应以良好的体制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可否认,当前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各种束缚人才创新活力的隐形“绳索”。比如,“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彻底破除,让不少青年科技人才“关山难越”。有学者说,“没有美感的氛围是难以形成真正杰出的科研成果的”。虽为感性之言,却也说明,只有在“破四唯”上下真功夫,为青年科技人才减负松绑、营造宽松环境,让他们心无旁骛、潜心科研,才能更好奏响“有使命感的科研”乐章。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南京正致力于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筑梦、逐梦、圆梦,离不开青年的热血澎湃、创新创造。助力青年“落地生根”、安居乐业,南京需要探索更多办法、营造更优环境,与青年更精准地“双向奔赴”,在“双向奔赴”中实现共同发展。
2022-8-15【南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