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不单单是“中暑” 这些隐藏的“高温伤害”不得不防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2-08-14浏览次数:46

□通讯员 刘敏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高温天气,中暑事件发生频率显著上升,医院也陆续接诊多例热射病患者。然而高温的伤害不仅仅是“中暑”而已,更多人由于各种原因被推入急诊室。除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从低钾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到慢性疲劳、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高温悄然影响着身心一系列的变化。专家提醒市民提高警惕。

夏天为何总是哈欠连天?

在高温的蒸烤下,软件工程师童女士每天都是哈欠连天,身体觉得沉重,啥也不想干,前往医院检查后没想到这也是一种夏天易犯的病。“很多人夏季会觉得身体特别容易疲劳乏力,到医院检查排除因疾病导致的疲劳后,就要警惕慢性疲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侯茜主治医师提醒。慢性疲劳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疲劳,一般是1个月以上,“多好发于脑力工作者。”侯茜介绍,慢性疲劳易导致人们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甚至成为慢性疲劳综合征,长期过劳甚至能诱发各种潜在疾病。”

为何夏季容易出现慢性疲劳呢?侯茜解释:“很多人多为体质虚弱或习惯于空调环境而不耐受夏季气温、常于高温潮湿环境下工作生活,除感疲劳、困倦外,尚有胸脘痞满、头昏、烦躁、口渴、消瘦、多汗等表现。从中医角度来说,夏季出现慢性疲劳,其主要原因是患者素体虚弱,过度劳累、熬夜、压力大、吸烟饮酒等或饮食偏嗜,同时夏季暑热暑湿耗气伤阴,损伤脾胃。”侯茜建议,缓解慢性疲劳要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运动,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合理饮食,可以多吃白扁豆、莲子、山药、赤小豆、丝瓜、冬瓜等夏季常见食物,尽量清淡饮食。”

喝不对水也可能会致命

高温下户外工作者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为此快递员小陈为自己备上了近期网络流行的容量超过两升的“吨吨桶”。装满凉水之后,他几乎一天要喝掉四桶。然而一天中午当他像往常一样喝完水之后,感觉全身无力、喘不过气,还出现了头晕、烦躁、恶心的症状,最终被120送入医院。

就医时小陈已经神志不清,被确诊为低钾血症,血钾浓度不足正常低值的二分之一,要尽快进行救治,否则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的后果。“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后,身体中的钾、钠、氯等电解质也会随着汗水流失,如果此时只补充淡水,会加剧电解质的缺乏,钾越来越少,从而患上低钾血症。”医生介绍,“钾,对于高钠饮食的人来说是辅助降血压的利器,而对于心脏和细胞来说,它肩负着代谢、平衡水液稳定的重任。”虽然钾离子在人体血液里的占比小,但如果严重缺失可能会致命,“当它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肌肉力量,还会影响心脏和细胞的正常功能。”

医生建议,“白开水能补充水分,但不能帮我们调节电解质平衡,为了避免低钾的情况出现,可以加点料,例如柚子、柠檬、茶叶、小金橘、陈皮、苦瓜等,不仅能补水,还能补充钾和其他营养。”

谨防高温影响心理调节

高温带来的隐形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适,更会对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头晕发蒙、注意力不集中、记性差等。医生提醒,情绪变化除了会引发冲突的可能,还会引起血压波动,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最终也可能走向心梗。

有相关研究表明,高温会影响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增加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而当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空气湿度高于80%时,气温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使人变得缺乏耐心、情绪失控。一项来自西班牙的最新研究则显示,高温天气下,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会增加20%。“这也被称为‘情绪中暑’,临床学名‘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南京市第一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牟晓冬医生介绍,户外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老体弱者高温下极易导致情绪低落;平时工作生活压力大、情绪比较敏感的人,也容易被高温环境点燃情绪;而儿童青少年尚处于情感心理发育阶段,也会诱发冲动行为。

专家提醒,这类敏感人群在睡眠、饮食、运动上要多注意,帮助自己放松,解除内心压力。



2022-8-14【南报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