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研讨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新方向——“第十九届全国理工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研讨会暨第四届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召开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2-08-04浏览次数:163

“第十九届全国理工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研讨会暨第四届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云端合影留念。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曾江 赵徐州 通讯员 刘永志)2022年7月22—23日,“第十九届全国理工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研讨会暨第四届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在线召开。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理工院校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代表教指委讲话。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供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彭青龙代表专家发言。他强调,高校外语教师一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高站位、大格局地培养高质量的新文科外语人才。二是要统筹“全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两个基本标准,高标准地培养顶级和拔尖新文科外语人才。三是要统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个核心素养,高起点地培养更多促进中西人文交流的新文科外语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做主旨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供图


聚焦新时代外语学科专业课程思政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孙有中指出,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看待和评价外国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文化元素,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学习和外语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四个自信”、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人文素养和专业本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外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枫认为,国家意识是新时代外语专业的逻辑起点,国家意识与外语课程思政具有本质属性上的同构性。新时代背景下的外语专业国家意识就是通过跨语言、跨文化的比较教育而形成的课程思政叙事,是将国家意识作为社会信念通过外语课程思政内化或习得的教育实践。新时代外语专业的跨文化特征决定了国家意识课程思政理念的施动性、思辨性、符号性和对话性。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吴贇认为,优秀国际传播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掣肘,这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国际传播能力中的跨语言、跨文化属性决定了相关人才培养既需要新闻传播、话语分析、翻译研究的学理基础,也需要对于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分析支撑,因此成为课程思政开展的理想阵地。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许明武认为,在口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特点,聚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精选口译课程内容和案例,采用多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现口译教学和育人并重。

探讨新时代外语学科专业建设新方向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宁琦认为,当前外语学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外语学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确立新的学科建设理念,正确理解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确立新的学科建设理念,以教育教学改革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知识体系创新。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启龙认为,外语类院校需主动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立足特色谋发展,聚焦国家战略求突破,为党和国家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国家化人才。他分享了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卓越拔尖人才实验班、翻译专业产教融合等为抓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实践经验。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石坚认为,外语学科和英语专业在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特色的理工类院校有很多典型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分享,同时,也有不少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理工院校要基于校本特色建设好英语专业,建设优质课程体系,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既对标指南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又突显校本特色的人才品质。

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吴霞认为,新时代赋予了外语学科新的使命,要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立足学科传统,坚守人文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探索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探索多元化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服务国家和社会,增强学科生命力。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美华提出在新的历史节点,外语学科被赋予了新使命和新担当,这要求外语学科的前路亟需打破学科壁垒,坚持问题导向,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学科师资团队,探索跨学科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跨学科研究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研讨会期间举行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云端合影。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供图


关注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新方向

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董洪川认为,新文科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外语院校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更新教学理念,将新文科思想落实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不断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与评价的各项制度,从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人才培养新目标的实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李瑞林运用知识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阐释支撑翻译专业系统化建设的学科自治性逻辑,并借鉴当代学习科学关于“素养教育”“社会建构”“协作学习”的主要观点,围绕翻译课程的设计理念、实施条件、运行机制等要点,分析了翻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创新进路。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曾艳钰认为,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师在推进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要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具备跨学科知识,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具备课程建设能力,并能以高水平科学研究、前沿思想、科研成果支撑高水平教学和外语学科专业的人才创新培养。

研讨新时代外语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新思路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永志分析了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家国情怀的内涵,从实践认识论维度分析了教材内容改革,特别是三进教育的实践认识论理据;从外语教学论维度,分析了超语实践、文化回应教学法、超文化理论给外语教材建设带来的启示。他首次提出超语实践(transculturing)的概念,认为新时代的外语人才培养应超越目的语、目的语文化、单一语言符号学习,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化观,重视母语、母语文化、以及其他表意符号资源的学习;在外语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既强调以外语文化为镜,也重视以母语文化为镜,以实现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融通和文化创新。

本次研讨会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理工院校组还召开了院长联席会议和院长论坛,彭青龙对即将展开的《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培训进行了动员。

此次研讨会历时两天,各项议程紧密衔接,组织有序,讲座精彩纷呈,研讨内容既有针对性、操作性,更具前瞻性,进一步落实教育部一系列外语人才培养新方针、新政策,推动“三进”教育、带动高校新一轮外语教学改革,促进外语学科和专业的内涵式发展,推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能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专家、教育部英语教指委专家等特邀专家20人参会,全国共计5000余位外国语学院院长、系主任和骨干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参加了会议。



2022-8-4【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