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五届学术大会文史专场在常州召开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1-12-21浏览次数:27

12月16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大会文学与历史学专场在常州召开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12月16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五届学术大会文学与历史学专场在常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会,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学经典阐释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历史文化经典解读与传承等话题展开研讨交流。

  社科界肩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强省,需要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对此,我们社科理论界重担在肩。”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提出,社科理论界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加强顶层设计、精选普及内容、拓宽普及渠道、创新手段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载体,设计科学合理的措施方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融入普通生活之中,形成全社会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注重对特色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以江苏为例,这里的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南北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海洋文化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江南文化也充分展现出时代价值,彰显出水韵江苏、吴韵汉风的独特魅力。要通过与各类社科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成立相关研究基地与研究院,并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和研讨交流,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与会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与会,就“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展开研讨交流 本网记者 王广禄/摄


  以学理研究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古代东西方文学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东西方文学相互辉映、各领风骚。中国古代的哲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与西方相比互有短长,关于它们的异同高下言人人殊,但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古代文学相比毫不逊色,或者说占有一定优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廖可斌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在数量和形式上蔚为大观,而且在内在思想精神和审美特征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具有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厚的伦理传统、悠远的美文传统。比较东西方文学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客观态度、整体性视野、发展变化观念、多元文化思路。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西方的文学作为文学的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文学,甚至奉少数西方研究者的说法为金科玉律,说中国古代文学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种做法应该给予反思和纠正。总体上看,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强大压力之下,我们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性质和价值产生了很多误解,对它们的历史作用和地位的评价是偏低的。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文学曾经完全可以与西方文化和文学媲美,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明显领先于西方文化和文学,只是近代以来才相对落后。我们今天完全应该对中国古代文学怀有自信,并有信心创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的中国文化和文学。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乔光辉认为,文化是一群人长期生活积集形成各方面生活总体系,包含物质和精神层面,涉及共同信仰与理想。实现文化自信是型塑中国海纳百川的品格、熔铸百家的品质、开放创新的形象的前提,更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增强话语影响力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要注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根基,秉承正确科学的态度,既要守望精神传统,又要注入新的文化质素;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又要融入与时俱进的时代元素,使中华传统文化跨越时间、融合空间,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名片,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之声。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实现与坚定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加强人文教育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高校人文社科学者肩负重任。经典著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长人生智慧的最佳途径,要通过传统名著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解决实际问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民族复兴大业背景下人文社科学者的学术研究应做到“群己结合”,将国家战略与个人学术研究相结合,把个人学术事业融入文化复兴的大势中。

  深化江南文化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确定了方略和目标,同时提出“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首次就长三角区域文化建设作出战略设计和安排,这为深化江南文化提供了新机遇,赋予了新使命。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表示,江南文化研究的学术创新,既是传统江南文化研究实现现代转型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未来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江南文化研究,发挥好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术研究领域需要处理好三方面的矛盾关系,充实和厚植江南文化研究的学术和学理内涵,以创新性的学术理论为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是要注重处理好“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实现江南文化研究“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二是要准确把握“学术定位”和“现实定位”的关系,实现江南文化研究“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三是要积极理顺“大处着眼”和“小处着手”的关系,实现江南文化研究“出乎其外与入乎其内的统一”。

  “大运河歌谣是建构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书录提出,江南文化植根于中华文化主脉,内含着聪颖灵动、以柔克刚的性格特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情怀;知行合一、力行实践的务实理念;农商同道、兴利济民的经世之风;一诺千金、诚信处事的社会信用;崇文尚教、儒雅博学的追求境界;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广阔胸襟;敢为人先、日新其业的创造精神。狭义的大运河歌谣是指直接歌唱大运河的歌谣,广义的大运河歌谣涵盖所有将大运河流域文化诗化的歌谣,大致可分为引歌,船歌、渔歌等劳动歌,时政歌、造船歌等仪式歌,情歌,生活歌,风物歌,传说故事歌和儿歌等类。马头调、苏州歌谣、无锡歌谣、扬州歌谣等均为典型的大运河歌谣。大运河歌谣具有反映民间原生态的社会状况和民族文化心理的认识价值,浑朴质实、清新自然的美学价值,以民歌补史、存史的历史价值,以及“齐之以礼”、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它是诗化的运河文化、江南文化,是江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底层文化、大众文化,是江南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小传统”之一,是长三角文化与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会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理工学院承办。



2021-12-21【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