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位东南大学教授当策展人,“杨廷宝:一位建筑师和他的世纪”展览11月20日在南京开幕之后引发持续关注。作为著名建筑学家童寯之孙,东南大学教授童明亲自导览了这场展览。在他的讲述中,一座座传世之作穿越时光而来,不但展现杨廷宝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充满创造力的一生,而且让人再次重温杨廷宝与童寯等人留在南京的深厚友谊。
求学宾大 从不熬夜还不断拿奖金
杨廷宝先生所从事的建筑实践,映射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城市建筑发展的历程。由于涉及大量建筑作品和历史资料,本次展览由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王建国,以及“中国建筑四杰”之一童寯先生之孙童明教授共同策划设计,即通过“西学立基”“中学致用”“建坛春秋”“因地制宜,入境出新”等环节,展现杨廷宝作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充满创造力的一生。
1921年,杨廷宝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这为他今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据杨廷宝研究专家、东南大学教授黎志涛介绍,其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已处于其发展的黄金时期,规模迅速扩大,声誉剧升,一跃成为全美众多建筑系中的佼佼者。学校本身的光芒更衬托出了杨廷宝妥妥的学霸气质,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在两年半内共习得90个专业学分,25个非专业学分;成绩单上大多数科目成绩为优,并因此登上报纸,题名为“中国学生获得宾大殊荣——杨廷宝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建筑课程”;更难得的是,这位“别人家的孩子”从不熬夜,每天都要睡足8个小时,每天上学都是第一个到,这也让他获得老师更多的指导。
在此期间,杨廷宝还经常参加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方案竞赛,并多次获奖。其中,有一副作品是为菜市场而设计,杨廷宝即将其平面布置为“冂”形,中间为内庭院,以此将水景引入内院,连廊外侧布置一圆形餐厅。“逛累了可以坐下休息休息。”这个作品为杨廷宝获得了最高奖,并和其另外一个A级作品——火葬场一起收入美国1927年版《建筑设计习作》。童明介绍说,由于不断有作品获得奖金,相比起其他中国留学生,杨廷宝在美国的生活十分丰富多彩,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从当时的照片看,由于从小习武,杨廷宝身姿挺拔,在人群中非常耀眼。
西学立基,中学致用。闪耀于美国建坛的杨廷宝,同时也是中国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先驱。一个紫金城角楼模型也亮相于此次展览,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该模型一直存于东大建筑学院,正是当年杨廷宝向工匠们学习时看到的模型。据黎志涛介绍,从1934年至1936年,杨廷宝共修缮了包括天坛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北京城东南角楼、西直门箭楼、国子监辟雍、中南海紫光阁等十项工程。在此期间,杨廷宝以留美学习所奠定的深厚学识基础、扎实的设计基本功,向民间匠师求教,并从传统民间技艺中汲取营养,“这为杨廷宝在其一生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南京手笔 采用屋顶水池隔热降温
随着城市发展需要,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回到国内的杨廷宝也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27岁,杨廷宝接下第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沈阳京奉铁路辽宁总站,这也是继北京前门、山东济南火车站之后,由我国建筑师自行设计的当时国内第一个最大的火车站。黎志涛认为,这件作品不但充分展现出杨廷宝过人的设计功力,也展现了其力图寻找和开创中国建筑特色的抱负。杨廷宝的另一件成名之作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原老馆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在进行扩建时,杨廷宝从环境整体考虑,将老馆作为一翼,而与老馆从总体到细节完全一样的新馆与它垂直布局,并用一个以45度方向布置的4层高的中楼将二者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对称环抱的和谐整体。
据统计,杨廷宝一生设计有案可查的作品有120项,在南京,杨廷宝设计的工程项目则多达近70项。由于业务的关系,杨廷宝自年轻时便开始了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东南大学副教授汪晓茜告诉记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杨廷宝所在的基泰工程司在南京赢得大量委托项目,自此,杨廷宝就和南京这个城市开始紧密联系。后来,随着基泰工程司总部从天津迁至南京,杨廷宝也来到南京,并在除了抗战期间避居在外,剩下的时间一直都在南京度过。“从1946年起,一直到1982年辞世,杨老都在南京工作、生活。可以肯定,杨老是对近现代南京城市建设影响最大的建筑师。”
中山陵园音乐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下关火车站、紫金山天文台台本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杨廷宝在南京的手笔可谓到处都是,大到恢弘的公共建筑,小到私人宅邸,这些精品建筑已成为南京的城市地标和市民的集体记忆。
其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被视为杨廷宝设计中国官式建筑的典范之作,黎志涛在其著作《杨廷宝》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和评价,“外观巍峨庄重,二、三层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宫殿式建筑,坐落在一层台座上。”“建筑内部装修采用菱花门窗,天花藻井,沥粉彩画等传统手法。”在这些建筑中,杨廷宝不但用上了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手法,而且对于一些主体建筑的附属环境小品也按传统式样精心推敲。黎志涛介绍说,比如中央体育场的篮球场与国术场两个入口牌坊相对而立,均以4柱3开单冲天式云纹望柱作为标志,柱间在顶部以石坊连接,形式简洁大方。
与此同时,杨廷宝也在探索现代主义建筑,南京延晖馆即是其中一例。这是孙科的住宅,在其设计中,杨廷宝打破了旧式住宅的封闭性,让大客厅、餐厅、会客室不但获得良好的朝向和景向,而且彼此既能做到分隔又能连成一片。尤其难得的是,在当时尚无空调技术的条件下,杨廷宝采用了屋顶水池,且能自动控制水位的隔热降温办法,使该住宅成为避暑胜地。
此外,杨廷宝还为自己在成贤街设计了一座房子,这就是成贤小筑。据黎志涛介绍,该地原有的房子被日机炸毁,杨廷宝就在仅存三开间基础上,利用旧砖废木料建起了这座简朴而实用的小楼。而当时杨廷宝一家分住三个地方,这栋温暖的两层小楼,结束了杨廷宝一家东奔西走、夫妻分居的日子。简朴而实用,现为杨廷宝故居。
收获友情 童寯选择留在南京
在杨廷宝的众多作品,有一件作品非常特殊,童明在当天现场的导览过程中不由停了下来。童明介绍,特殊就在于这件作品因经费紧缩并没有按杨廷宝的设计完成,最终是按另一建筑大师童寯的方案完成。童寯正是童明的祖父。其时,杨廷宝所在的基泰和童寯参与合伙的华盖,在上海和南京的不少项目上有过较量和竞争。
这件作品正是位于南京中山北路的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楼,这也是童寯加入华盖建筑事务所后参加的第一个项目。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原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楼在檐口采用简化斗栱来体现民族风格,其立面宣染图由童寯即兴挥就而成,既体现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也体现了不落俗套的创新精神。
尽管在事务上有竞争和较量,但杨廷宝和华盖建筑事务所的赵深、陈植、童寯三位合伙人保持了终身的友谊。在建筑界,杨廷宝和梁思成被誉为“南杨北梁”,他和梁思成同时又与刘敦桢、童寯一起被誉为“中国建筑四杰”。这些建筑宗师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志同道合、相处融洽。其中,杨廷宝与童寯更是肝胆相照,在建筑界被传为美谈。在他们相知相交的漫长岁月,南京见证了他们的真挚友谊。
杨廷宝、童寯二人出生同月同日不同年,童寯比杨廷宝大整一岁,两人先后进入清华学校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后来,杨廷宝和童寯二人又在南京一起共事数十年,童寯表示:“我和杨廷宝到美国在同一大学学建筑专业,学的课程一样,生活工作一样,观点又凑巧一样,在学术、技术、艺术各问题上,我们没有争论过,不是由于客气或虚心,而是由于看法一致。研究室在处理问题上,只要是他说过的,我就不重复,完全同意。”
关于童寯后来为何未能应梁思成北上的邀约留在南京,有一种说法就是童寯舍不去与杨廷宝、刘敦桢的交情,“更有三位夫人及三个家庭之间的和睦亲善之情。”童明之妻张琴在其《长夜的独行者》中写道:“童寯生性封闭,不喜交际,在南京和杨廷宝、刘敦桢以及张钰哲的友情是他漂泊人生中最大的慰藉。”
在这本书中,张琴还写到,童寯在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开刀,听到杨廷宝因突然发病住院而子女一时赶不回来,就让两个儿子中的一个去照顾杨廷宝。后来,是童寯长子童诗白在杨廷宝那里住了一整夜,一直到第二天等杨廷宝的侄女赶到才回家。对这个细节,黎志涛也是深有印象,据其介绍,童寯出院后,不顾自己体质极度虚弱,硬是要到病房探望杨廷宝,“两位老人,两双手长久握在一起,不舍分开。其情其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后来,在从北京治疗回南京后,童寯又第一时间让儿子童林夙陪同去看望杨廷宝的遗孀陈法青。童林夙在世时回忆:“他回到南京第一件事就是要我踩三轮车,带他到杨廷宝伯伯家和刘敦桢伯伯家看望杨伯母和刘伯母。因为刘伯伯和杨伯伯两位老人都先后过世。”
杨廷宝去世后,童寯在病榻上为其写下悼文,题目是《一代哲人今已矣,更于何处觅知音》。文章大部分的篇幅是温馨的回忆,描述了他和杨廷宝人生轨迹的诸多重合之处。稿纸有多处被泪水浸湿。悼文结束一句话:“作为我的知心朋友之一,他的下世,对我尤其是进入桑榆晚景的老境,打击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杨廷宝去世后的第二年,童寯去世。但是,他们的后人还在延续父辈的友谊,自此以后,作为童寯次子,每年在宁的童林夙夫妇及子女在春节都会去看望杨廷宝夫人和刘敦桢夫人以及他们的亲属。“三家留存至今的温暖情谊在学界是难能可贵的。”张琴写道。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峰
2021-11-26【南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