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设计南京中山陵邵家坡新村合作社(已毁);30岁主持设计南京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等建筑;31岁主持设计南京中山陵音乐台……这位建筑巨匠就是中国建筑学科和建筑教育的开创者之一、南京工学院前副院长、建筑宗师杨廷宝先生。11月20日,在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东南大学、中国建筑学会联合相关机构共同主办纪念活动和学术活动,纪念先生为中国建筑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南京长江大桥。通讯员 金媛媛 许特显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打造半个南京城 ,雨花台红领巾广场是“最后的礼物”
杨廷宝出生在河南南阳一个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后来以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顺利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在宾大,他只用两年多时间就修完了所有课程,事迹还登上了当地的报纸。1927年毕业回国后,杨廷宝应邀加入中国最大的民办建筑师事务所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开始了他的执业生涯。只有27岁的他,当年设计出亚洲最大的火车站——京奉铁路沈阳总站。在当时被西方垄断的建筑市场,几乎没有中国人设计的建筑。
基泰工程司总部迁至南京后,除了抗战期间避居在外,杨廷宝的余生都在南京度过。因而,他为南京设计的建筑最多。他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中山陵音乐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国际联欢社、大华大戏院、宋子文公馆、孙科公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大到恢弘的公共建筑,小到私人宅邸,有人说,民国时期半个南京城都是杨廷宝打造的。
中山陵音乐台。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摄
杨廷宝最后一件作品是雨花台红领巾广场。几十年来,他一直想为孩子们设计点什么。雨花台红领巾广场就是他给孩子们的礼物。
年轻时又帅又飒,与梁思成林徽因是挚友
在建筑界,杨廷宝和梁思成一起被誉为“南杨北梁”。杨廷宝又和梁思成、刘敦桢、童寯一起被誉为“中国建筑四杰”。他们学贯中西,才华横溢,彼此的友谊也让人羡慕。
杨廷宝和梁思成都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杨廷宝是梁思成的学兄。杨廷宝又帅又飒,不仅学业好,还擅长舞剑打太极拳,但他为人低调内敛。相比之下,梁思成更开朗活泼一些。
留学期间,杨廷宝经常跟梁思成、林徽因、陈植、赵深等人一起活动,以至于当时美国同学给他们起外号叫“中国小分队”。他们一起旅行写生,一起交流,互相分享学习生活所得。看到国内的建筑行业都是外籍设计师在做,他们不留恋海外生活,纷纷回国,用自己的才华逐步扭转局面,使华人建筑师成为承担国家大型项目设计的主力军。
回国后,他们彼此友谊不断,一起开会,一起互相帮助。梁思成的书房里,墙上只挂了两幅画,一幅是林徽因画的,另一幅则是杨廷宝的水彩画。1946年,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缺少教学资料,于是,杨廷宝把自己在宾大学习时的读书笔记和作业送给了梁思成,作为参考。
父子都是院士,后代基本从事科教领域工作
杨廷宝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他的长子——中国水声学的奠基者杨士莪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父子二人都是院士。记者了解到,除了杨士莪,杨廷宝的后代基本上都在科教领域工作。
11月20日,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这是杨廷宝长女杨士英教授现场发言,与父亲“深情对望”。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11月20日,杨廷宝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论坛在东南大学举行。这是杨廷宝长女杨士英教授现场发言,与父亲“深情对望”。 南报融媒体记者 崔晓摄
杨士莪的儿子杨本坚出生在东北,从小在南京祖父的身边长大。虽然在美国定居,却说着一口地道的南京话。“父子两院士,满门科教才”。说到祖父对子孙后代的培养,杨本坚表示,祖父非常开明,从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从不强求子女也去学建筑,所以子女中有人学了物理,有人学了化学,只有一位学了建筑。
“杨廷宝先生身上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立德、立言、立功’的最高境界,给后辈学人树立了崇高的标准和榜样。他既是中国知识分子、建筑师的杰出楷模,也是值得纪念和传承的一代宗师。”纪念活动上,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表示,我们纪念杨廷宝先生,要传承杨老的爱国情怀、教育思想和学术思想;要立足中国大地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立足国际国内培养新一代建筑师;立足中国大地描绘更加美丽的建设画卷。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何洁 通讯员 唐瑭
2021-11-21【南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