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校不分专业,高校大类招生成趋势
面临二次分流,大一“太苦”引热议
根据最新数据,我国有100多所高校实行进校不分专业的大类招生,大类招生已成为趋势。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新生事物的大类招生在学生中引来了不小的关注。因为想要在专业分流时以漂亮的综合成绩取得心仪专业的“入场券”,不少学生依然保持着高中时埋头苦读的学习劲头,学习不轻松。
进校不分专业 全国100多所高校推行大类招生
大类招生是指按专业大类招生,高考招生时按照学科大类或是将几个学科类似的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被录取后,在本科阶段前一至两年统一学习基础课,大二或大三再根据学校要求、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重新选择具体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已经是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普遍做法。
以南京大学为例,该校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类)目录中人文科学试验班(人文艺术传播类)包含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考古学、考古学(文物鉴定方向)、哲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想选择其中的一个专业的话,只需要填报人文艺术传播类专业即可。“学生对大学专业之间的差别缺少认知,难以较为正确、高效地作出专业选择。大类招生和培养能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更符合当前学科交叉、专业界限淡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符合一流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南京大学招办主任李浩告诉记者。
“大类招生最主要的优势是降低了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专业选择延后,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可以选择更合适自己的专业。”谈起实行大类招生的原因,东南大学招办副主任张涌认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接受通识教育,对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拓展为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未来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交叉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专业分流竞争激烈 学生直言“不轻松”
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尽管在认知上已成为主流,但在操作中衍生出的问题,近年来颇受社会热议。
一方面,对于高考侥幸“搭边上车”来到心仪学校的学生而言,赢得了逆风翻盘的机会。一般情况下,成绩刚好能上心仪学校,就很难选上心仪的专业,但大类招生为这类学生提供了一个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高中时对专业不够了解,本科第一年先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一年后再确定主修专业,让自己有了更多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并且很多专业基础知识是互通的,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入,将来的就业面也更广。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将优势专业和弱势专业放在一个大类中,被学生们认为是将“热门”和“冷门”专业放在一起“打包录取”,在专业分流时容易被分配到自己不喜欢的冷门专业或弱势专业。比如今年某大学的大类招生,计算机类(新工科实验班)既包含电子信息类、航空航天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又包括比较冷门的材料类专业。“大类招生之后的专业分流存在二次竞争,孩子如果去不了相对热门的专业,学校又没有灵活的转专业制度,就得归入冷门专业,非常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将来就业也是个大问题。”不少家长表示,孩子好不容易捱过了高考大关,进入大学后又要面临冷热门专业的激烈竞争,自己十分担忧他们的未来。
“为了能够争取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名额,大家从大一开始就非常辛苦,同学们觉得大一像‘高四’,戏称‘年年期末胜高考’。”“大类招生就是个‘坑’,一天课程下来,都快累散架了。”入学两个多月,部分学生直呼“不轻松”。
专家建议保持学习动力 理性看待冷、热门专业
对于学生们热议的“学习太辛苦”的问题,张涌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人认为进入大学就应该彻底放松了,其实正相反,大学仍然需要时刻保持刻苦学习的状态,认真努力总会选到自己如意的专业。”张涌表示,不管身处大学的哪个年级,任何一个有学习目标的学生,都会努力学习,搞科研、考研究生都需要“头悬梁锥刺股”的吃苦精神。
很多参与大类招生的学生担心在专业分流时,无法进入热门专业,影响将来就业。所谓“热门专业”指人才市场紧俏,工作稳定,收入相对较高的专业。对此,曾参与过招生工作的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宋华明表示,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大家应该理性看待。热门专业只是相对一个时期有效,‘热’的周期有长有短,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以及学科自身发展、人才市场供求比例。“曾经火热的英语、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热门专业,因为招生人数过多,目前的供求市场已经失衡。”他说,现在的热门专业并不一定是将来的就业热门,专业分流中选到最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
“选专业最关键的不是看某个专业目前是否热门,如今人才需求多样化,从入学到毕业最起码有4年的时间差,应该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充分考虑专业未来的就业潜力、社会发展需要。”宋华明举例说明,南京农业大学2021年新增“文化遗产”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云南元阳梯田、福建永定客家土楼都属于这一专业研究范围,而这一专业多年前无人问津,属于人们眼中的‘冷门专业’。”宋华明认为,各类民俗、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这一专业领域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可观。
采访中,各高校招生负责人认为,要想真正达到专业大类招生的预期目标,还需要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优化专业,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同时他们还表示,大学只是人生旅程的又一开始,任何一位学生进入大学都要保持学习的动力,不能因为专业不如意或经受挫折,而转为消极的态度。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何洁
2021-11-18【南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