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泵动结合,中大医院开启无科界血糖信息化管理新模式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1-11-13浏览次数:121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 孙骏 通讯员 王倩 程守勤)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有一支特别的团队,当全院不同专科收治的患者血糖出现异常情况时,他们都能第一时间接到信息系统提示,迅速通过网络系统了解情况,开展会诊和应对处理,他们如同忙碌的小蜜蜂,每天穿梭在医院的各个科室,这就是中大医院内分泌科全院血糖管理团队。今年11月14日是第15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为“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李玲教授等专家呼吁,希望更多的医院借鉴、引入信息化全院无科界血糖管理模式,打通院内各科室血糖管理壁垒,让更多的血糖异常患者得到专业、及时、全程的治疗、管理与照护。

外科手术患者血糖飙升,全院血糖管理团队出动

“袁医生,我们科有位患者明天就要手术了,这会血糖飙到25……”刚收到系统提示“普外科的患者李奶奶(化姓)血糖达25毫摩尔每升”,中大医院全院血糖管理团队成员、内分泌科袁月星医师就接到了普外科紧急求助会诊的电话。据了解,李奶奶今年82岁了,当时因为便血来到中大医院普外科就诊,被诊断为直肠癌,需要尽快进行手术。然而,有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外科医生面前:李奶奶患2型糖尿病已有10年,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治疗。经监测发现,李奶奶的血糖波动大,如果贸然接受外科手术,患者就得面临着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伤口难愈合及肠外营养等各种困难和并发症。对于李奶奶这样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患者来说,靠传统的降糖方式很难迅速控制好血糖,保证及时手术,并保障术后全身代谢状态的安全。

那么,怎样帮助李奶奶有效控制血糖,确保手术安全顺利的开展呢?中大医院内分泌科王尧主任医师率领的全院血糖管理团队专家立即前去会诊,并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选择只有身份证大小的胰岛素泵进行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CSII),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并运用无创动态血糖监测技术全面、实时、持续、精准地分析患者的血糖值和变化规律。经过内分泌医护团队全程精细化的管理,李奶奶的血糖被快速、平稳地控制住,如期接受了外科手术,并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

以患者为中心,开创全院无科界血糖管理新模式

据悉,我国约有1.3亿糖尿病患者,位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我国非内分泌科室的血糖异常患者逐年增多,30%住院患者伴有糖尿病,29% 心脏手术患者患有糖尿病,38%住院患者伴有高血糖,致使死亡率增加。除了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还包括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感染科、ICU等非内分泌科室的患者。住院中的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变异性增加,与医院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有关。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增加住院患者的不良结局,包含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感染率及死亡风险增加。

中大医院院长助理、内分泌科主任李玲主任医师指出,住院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有时候可能也会出现血糖代谢异常的情况。如果医护人员无法及时察觉并控制好患者的血糖,那么,血糖异常会反之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和风险。因此,对全院血糖实行无科界管理,建立一个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全院血糖管理模式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黑科技”,助力全院血糖智慧化管理

专家指出,李奶奶所使用的胰岛素泵,是一种特殊的胰岛素输入装置,大小和身份证差不多,很便于佩戴。相比注射笔的单次注射,胰岛素泵采用人工智能控制,通过持续皮下输注微量胰岛素的方式,能最大程度模拟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确保稳定而安全地控制血糖,并保持术后全身代谢水平的稳定。

除此之外,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是另一大“黑科技”。实时动态血糖监测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间接反映血糖水平,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医生可以通过安装在手机、电脑上的糖尿病管理软件,看到实时血糖监测数据,并及时干预急剧波动的血糖和高、低血糖的极值,调整胰岛素泵的胰岛素输注剂量。

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 (Real-time CGM)、胰岛素泵 (CSII)和糖尿病管理软件(CareLink)合为一体,专业上称为糖尿病“3C”治疗。中大医院由内分泌科牵头组建全院血糖管理团队,搭建全院胰岛素泵&动态血糖监测运行平台,通过糖尿病“3C”血糖管理系统成功打通了科室之间的壁垒。建立科外用泵相关制度和流程,同时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确保非糖尿病科室带泵患者的安全及降糖效果。通过医院WIFI网络,全院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跨科室患者实时血糖监测,自动将患者实时血糖信息通过网络设备传输至工作站及移动终端,使得医护能够远程实时监测患者血糖,及时发现高低血糖风险,实行全院信息化、可视化的高效智慧血糖管理。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程系统的管理,并通过专业团队的指导,实现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解决了非内分泌科室的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难题,保证了原发病治疗过程的顺利。

借助信息化平台,为全院血糖管理赋能

“建立信息化的全院血糖管理模式,也是希望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医疗花费;减少术后感染及术后伤口并发症、再手术治疗风险;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总费用,降低死亡风险。”李玲主任医师介绍。

据悉,自2019年中大医院推出“互联网+”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来,中大医院内分泌科搭建信息化血糖管理新模式,并成立全院血糖管理团队。专家指出,传统的血糖管理往往需要手工录入血糖数据,既无法高效展示血糖趋势,还可能导致无法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而插上信息化翅膀,加强院内血糖管理,内分泌科引领智慧先行。信息化血糖管理模式可以实现患者的血糖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库,管理团队的医生可在远程全面、实时、持续、精准地了解各科患者血糖情况。通过硬件系统和管理机制上的整合与完善,实现患者血糖的“闭环”管理。

李玲主任医师举例说,2021年10月份,中大医院运用全院无科界血糖管理系统,对全院其他临床科室收治患者中伴有血糖异常的1039名病人进行了统一、规范的管理,其中,1039位血糖异常患者中,神经内科151人、骨科144人、普外科99人、介入与血管外科84人、心内科78人、消化内科59人,也就是说,全院无论患者在哪个科室哪个病区,只要出现血糖异常需要规范的血糖管理,均可以得到这一先进系统及时、快速、准确、规范的管理与治疗。



2021-11-13【中国江苏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