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一方诗意乡愁。同里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园林等江南文化经典形象早已深入人心。9月26日-27日,由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承办的“江南文化同里行”专家媒体采风团走进了风光旖旎、水生灵动的古镇——同里,共话江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小桥流水勾勒古镇十足韵味
26日下午,踩着青石板阶、穿过小道,采风团一行探访了坐落于古镇同里的退思园、丽则女学、嘉荫堂等特色景点,领略水乡风光,解读江南文化。
小桥流水与当地古镇相依连结,勾画出韵味十足的江南水乡风貌。泛舟河面,临河而建的民居,精致的亭台楼阁,像一幅灵动秀美的画卷。“这是一个真实的古镇,完整保留了原住民的生活形态,贴水的特性,布局也因地制宜,这是非常独特的价值。”旅游景点水陆游动线安排恰到好处,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朗对同里淳朴的水乡文化赞不绝口。“同里古镇很活泼,富有生机。”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孙洪刚对同里古镇简短而直观的评价,他相信同里的文化魅力必将吸引长三角地区的游客来深度体验。
作为全新的园林夜游项目,退思园推出的“退思邀月”夜游项目,以行进式夜游+沉浸式戏剧为特色,塑造“有载体、有记忆、有特色”的同里夜游文旅品牌。“下午和晚上两次踏入退思园,夜游园林给人惊喜,园林白墙为幕,多彩唯美画面投影,声光影色打造的动态场景比白天的园林多了一份美幻。”东南大学旅游系副教授卢爱华对同里古镇的夜间文化赞不绝口。
文化浸润水乡,“生活着的古镇”可养心
9月27日上午,“江南文化同里行”专家媒体采风活动座谈会在同里举行。来自江苏、上海两地的专家学者们通过多角度创新思维和丰富多样的实践分享,共同探讨了古镇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话题,为同里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考和创新发展动力。
同里镇党委委员董爱斌介绍,近年来,同里镇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主动融入“沪苏同城化”新进程,对标一流、挑战极限,拉高标杆、勇攀新高,加快推进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以“三牛”精神,打造“三最”同里,进一步彰显“江南韵更足、小镇味更浓、现代风更强”新江南水乡典范的魅力。
江苏省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蔡建淮认为,同里古镇的旅游规划思路清晰,现有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也相对合理,相比较其他古镇而言,没有过多的商业化。“同里文化有古文化、水文化、夜文化和食文化。”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根耀表示,标准化全域旅游建设体系的打造离不开品牌的打造、项目的升级、夜游的完善以及创意的前瞻。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保护和开发过程中,同里古镇引领了“生活着的古镇”发展模式,还原了建筑本来面貌。丽则女学在百年菁菁校园中,运用纯正工法修旧如旧,再现校园风情的同时,继承其寻道图强、精进创新的文化意境。
“同里文化底蕴深厚,完全可以换道发力领跑业态升级。以文化引领产业化、以旅游聚拢人气。”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孙洪刚抛出观点,同里按照国家5A级景区的建设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服务系统、标识系统、游览系统和管理系统,景区标准化建设对古镇文化开发和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走生态平衡的路,形成与城市不一样的环境意象,人们才能够在古镇呼吸、养心、记忆乡愁,古镇才有存在的价值。
“这是一个真实的江南水乡古镇。”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旅游学系卢爱华副教授认为,水生态是同里“最大”的文化。古镇原住民生活其间,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生活场景随处可见,文化的原真性得以留存,让追寻梦里江南的游客的情感能找到寄托之处。
随着即将申报成功的江南水乡古镇世界文化遗产,同里的全域即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要实现文化游、水上游、生态游、休闲游‘四轮驱动’,需要激发原住民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完善提升公共生活水准,根植新时代文化艺术。”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许朗认为。同时,景区的主题创意就是要把与之相关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内涵提炼出来,许朗认为可以采用以“演、展、赏、采、尝”等多种形式吸引游客,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通过挖掘、传承、创意、创新,巧妙地将各个文化融合为一系列景观标志和景观产品,留住更多游客。
制度创新,换道领跑打造同里模式
文化传承有序、产业发展有基础,形成了可以供域内其他古镇开发利用的同里模式。同里古镇内的1处世界文化遗产和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古镇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脉络。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赵中华认为,第一代猎奇式、饥渴式的旅游正在消逝。客源市场特点的变化,微旅行、微度假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动态,可进一步研究Z世代人群的消费特点,推出如实景剧本杀产品,让游客玩起来、留下来,增强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活化古镇生活,增强古镇的吸引力。
在疫情常态化管控的形势下,利用古镇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内的区位优势,探索示范区的制度创新,吸引江浙沪三地的游客,形成区域联动、模式创新,引领区域文旅产业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水乡古镇水路相通、文脉相连,地域文化辨识度趋于一致,换道领跑的产业“思路”怎么找?赵中华建议,将“生活化”场景融入到每一个在同里生活工作的人,做到户户都是体验景点、人人都是形象大使,在古镇的场景化和生活化中突出个性。
走过历史的风雨沧桑,古镇人既懂得隐于山水之间,又力行借助文化的力量不断进取。同里镇党委委员董爱斌表示,同里镇今后将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全力打造最文化的同里;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最生态的同里;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全力打造最宜居的同里。
记者 高利平
2021-9-28【新华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