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要求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留城市记忆。尽量保留、改造、利用既有的建筑,不随意移迁拆除已经认定的历史建筑、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
历史建筑再度被关注。而两个月前,南京市第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进行批前公示,名录中包括抗大九分校一大队大队部驻地、渡江胜利纪念馆等9处红色文化资源。更早前正式公布的两批历史建筑已经累计达279处,这中间有工业遗产、有名人故居、还有百年民居等等。
尽管不同于重点文保单位,但历史建筑仍然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独特性、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近年来,南京致力于历史建筑的挖掘与保护,如今它们恰如散落在城市或乡村的繁星,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中闪闪发光,在当代继续讲述历史故事。
工业遗产:唤醒建筑的历史记忆
紧挨着长江边的浦口码头,一座百年老火车站静静矗立。曾经人潮汹涌的浦口火车站迎来送往,镌刻了南京甚至整个中国多少温情或感伤记忆。朱自清曾在这里看到父亲的背影簌簌落泪;毛泽东在这里丢过鞋、受过帮助;夹杂着无数人情冷暖的车站故事在这里发生,很多热门电视剧也曾在这里取景。
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里不缺乏关注。也正因为关注度高,人们有时会忘记,浦口火车站的周边还有很多珍贵的遗迹。
记者走进浦口火车站,颇具民国风情的月台上还保留着历史的印记,与铁轨平行的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正向远处延伸。紧挨着月台,是浦口火车站职工食堂旧址,方便下班的职工直接前来就餐。正面看来,这座青砖黛瓦房有两扇大门和一扇侧门,其中一扇大门爬满了爬山虎,彰显出时间在这座老房子上的印痕。
绕过车站,来到兴浦路,记者见到了这座建筑的背面。建筑的背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背面的墙面分为两层组成,上层是与正面相同的青砖,而下面一层由毛石砌成了“虎皮墙”,大约有一人高左右。“与青砖相比,毛石是更为廉价的建筑材料,同时材质比砖头更为结实,作为底部使用可以防雨防潮,可以看出来那个年代最朴素的建造方式。这种在南京城区非常少见的方式恰恰营造出一种历史斑驳感和沧桑感,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建筑景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说。
而距离浦口火车站北侧不过几百米,就是浦口扶轮小学教学楼旧址,主要是浦口火车站铁路职工子弟学校,解决他们大多跟随家人居住在偏远的铁路沿线、造成上学不便的问题。凭借较强的师资力量、较高的教学水平等优势,扶轮小学受到追捧,所以这座建筑在浦口地区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群体心理认同感。
围绕浦口火车站,被纳入历史建筑名录的还有几座民居、消防队宿舍等建筑。1918年,作为连接河北、山东、江苏等11个省的交通要冲,浦口火车站周边的医院、食堂、饭店、招待所、邮局、银行等一系列配套设施逐渐完善。“浦口火车站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系统,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成为国内保存最完整的‘百年车站’。”周琦告诉记者,车站周边这些建筑是浦口火车站整个“小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与火车站主体共同构建成了一个完整的、原汁原味的浦口火车站近现代风貌区,还原了一百年前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场景,共同串起了泛黄的历史记忆。
从2018年至今,中国科协发布两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名单中发布了浦口火车站及其附属建筑(英式建筑群、浦口机务段、浦口电厂)。南京则早在2017年便公布了首批《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名录》。工业化进程是每一座城市的必经之路,而工业遗产作为这个过程的重要见证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其保护既有利于研究城市的历史,也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
乡村历史建筑:个体记忆凝聚成的“乡愁密码”
沿着漆桥老街一条500米的石板路前行,两边的临街老店铺古朴矗立,二层小楼上设骑楼花窗,颇具江南民居的风格。正街两旁屋檐相接,抬头只见“一线天”。走在窄窄的老街上,似乎正在穿越到历史深处。
漆桥古村落是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历史悠久。作为周边重要的集市,漆桥村店铺林立,其中有粮油店、杂货店、布店、豆腐店、猪肉店等等。可以想见,这一带临街商铺曾经往来客商繁多、商贾云集。
今年54岁的孔雪头是老街一家小卖部的老板。而她的小卖部正是位于一座老街上典型的清代商铺建筑内。这栋房子面阔三间,占地约有一百多平方米,两层木结构,下面是店铺上面作住宅。褐色的门板在风雨中剥落出一块块斑驳的木色,上面的纹路清晰可见;二楼的屋檐外挑,门楣雕有藤蔓样的纹饰,古色古香。
有趣的是,当地很普遍的店铺木板门在当代社会却十分少见。开店营业时,店主要将16块木板一块块卸去,这样即可将整个门面完全打开,形成通透、接纳之势,方便顾客出入;非营业时间,店主可以只开木板门中的固定门扇,方便家庭生活。
随着漆桥新镇区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前往新集镇生活。但孔雪头说自己习惯了漆桥村的生活,尽管丈夫在新集镇上购置了门面房做生意,孔雪头还是没有从这个老门面离开。如今,这座老房子被列入到历史建筑名录,与其他老房子共同还原出这个千年古村落的底色。
而在江宁区东山街道佘村,“半间”老宅也是历史建筑。这半边是佘庆洪一家居住;对面那半边是自己堂叔的——他们一家人常年在外地,已经有五六十年没有回来过了。在仅存的一块门头上,三层各不相同的藤蔓样花纹砖雕透露出昔日房子的气派。佘庆洪告诉记者,从小到大,家长们对这栋房子的历史有些讳莫如深。后来才知道,日军占领南京时,佘家人都离家去逃难。等佘家人回来以后大宅子炸得只剩下一进,悲愤交加中,家里的老人病逝了,从此这座千疮百孔的房子就成了佘家人心里的一块伤疤。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记载了文明的发展历程。乡村建筑则承载了农耕文明和时代特色。即便是个体的记忆,却在千年的文化羁绊里埋藏了人们共同的乡愁密码。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保护好这些乡愁载体,才能更好地记住乡愁。近年来,南京市加大对乡村建筑的关注和保护,公布了数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其中单独有“古镇古村”这一分类,让越来越多籍籍无名的乡村历史建筑向市民敞开怀抱。
红色文化资源:
激励人们继续奋进的精神源泉
1930年,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自行施工的水厂建成,它借鉴当时欧美各国先进的给水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但出厂水质良好,而且制水工艺与当时国外最先进水平相当。它就是位于南京江边的原国民政府首都水厂。
在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里,这座水厂却在业内站到了世界前端,成为了南京乃至全国的骄傲。此前的人们要么还在井台边淘米冲凉,要么就在江河畔挑水洗衣,或者从深井买水取用。
近日,记者走进北河口水厂,看到80年多前的过滤及配套设施还在运转,持续不断地向城区运送自来水。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工厂,自来水厂的重要性远非一般工厂可以比拟,在战乱年代尤其明显。
南京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不间断地对南京的重要城市设施进行野蛮的狂轰滥炸,原国民政府首都水厂也没有幸免于难。面对严峻的形势,解放军管控了南京市内各主要供水接口,防止敌人投毒和破坏,专门部署了一个高炮团的兵力用来防范敌人轰炸,还特地安排了一个高炮连进驻江心洲和清凉山。水厂的建筑物都被涂上了伪装保护色。警卫大队白天防空,晚上值守,在遇到轰炸后还要负责紧急抢修,确保正常供水。最终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炸毁水厂的阴谋被粉碎,南京全市供水一天都没有中断过。
历史建筑不仅仅是文化遗产,也是记忆遗产、档案遗产。从民国兴建之初日供水量仅1500立方米,到如今产能百万,优质供水的华丽转身,年近百岁的北河口水厂记载着让人难以忘怀的红色故事,也在新时代焕发着勃勃生机。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是属于某一个特定族群在特定语境之下的集体表述和历史记忆。近年来,国人对历史建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级相关部门陆续公布了多份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下一步更是要依托全社会的努力,共同保护好、利用好城市记忆。
延伸阅读
南京历史建筑“资源库”
再扩大100多处
近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南京市第四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进行公众意见征询。此次名录共9处,均为红色文化资源,其中,抗大九分校一大队大队部驻地、高淳区东坝街道东风村新四军抗日驻地建造年代最久,都建于清末;溧水区李巷村的李氏宗祠最“年轻”,建于 2017 年。目前市政府正式认定公布的历史建筑有279处,而第三、四批的加入,让南京历史建筑的“资源库”再扩大100多处。
9处建筑均来源于《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的推荐历史建筑,类型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南京建立的重要机构、召开重要会议旧址 (3处) ;具有重要影响的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 (3处) ;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类纪念馆、展览馆等纪念设施(1处);在南京进行过革命斗争的重要领导人物故居、旧居、活动地(2处)。
历史建筑数量较多,如何去落实保护呢?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历史建筑的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在依法依规、符合有关保护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合法享有对历史建筑进行生产生活、经营使用、修缮改扩建等权利,但应按照历史建筑保护使用要求,确保历史建筑使用安全,不得破坏历史建筑及环境风貌。“一般来说,小修小补不需要上报,但如果有更改使用功能、结构方式、外立面等修缮等,则需要上报规划资源部门。”
另外,在转让和出租历史建筑时,应延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并按照自愿原则签署承诺书。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丽华
2021-9-3【南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