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法学院目前已建成以“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为基础的学生参与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阵地,长效推进大学生参与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的实践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并围绕民生相关领域、社会法治需求开展法治宣传,让法律知识更接地气,吸引更多未成年人作为受众参与普法工作。
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为使学校师生更多地了解此次修订,东南大学法学院的“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分别走进南京市多家幼儿园,为在校老师们带去预防校园欺凌的专题普法讲座。
“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是东南大学法学院组建的一支开展法律宣传服务的学生志愿团队,自2018年3月成立至今,志愿者参与人数超260人次,普法受众已达到2万余人,开展了“百校法治宣讲”“趣味普法”“困境儿童一对一帮扶”“法遇云端”“社区法律援助”等普法志愿服务活动,获得广泛好评。
一直以来,东南大学法学院高度重视自身社会责任,目前已建成以“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为基础的学生参与未成年人普法教育阵地,长效推进大学生参与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的实践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并围绕民生相关法律法规、社会法治需求开展法治宣传,让法律知识更接地气。
聚焦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新内容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将普法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东南大学法学院广泛深入开展“‘四百’普法,心心向党”“溯法寻迹,感悟传承”等主题普法活动,将普法活动与党史学习、英烈保护宣传紧密联系,旨在帮助未成年人铭记英烈,学习英烈事迹中所体现的崇高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普法过程中,普法宣讲团的学生讲师们围绕英雄烈士保护法、国旗法、国徽法等内容,组织百场普法讲座,回顾党的光辉业绩,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讲述英烈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东南大学法学院团委书记费倩倩介绍说,“溯法寻迹,感悟传承”主题活动是“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聚焦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新内容的重要一步,有利于持续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学法热情和行动自觉,激发培育青少年学法兴趣和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东南大学法学院在普法过程中还注重结合与未成年人关系最紧密的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以未成年人的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普法,使普法从“大水漫灌”成为“精准滴灌”。
创新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新形式
在费倩倩看来,传统的学生普法活动大多停留在摆摊设点、知识竞赛等宣传方式上,往往缺乏趣味性和新颖性。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微信、B站、抖音等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传统的摆点宣传已经很难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两种因素交织,以往‘填鸭式’的普法模式更加无法调动起大家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费倩倩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青语倾言普法宣讲团”在进行普法工作时,灵活把握微博、微信、抖音短视频等线上平台生动活泼、可视性强、易于传播的特点,结合受众的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多样性地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确立了立体化、可推广的“互联网+志愿普法”新模式,构建了“微信-微博-微视频”三位一体的普法宣传网络。
在线上普法过程中,团队成员结合观众特点,制作画面灵动、语言亲和、通俗易懂的趣味普法视频,撰写“以案说法”形式的普法文章,并在微信、B站、抖音等账号全方位投放,扩大了普法覆盖面,也增强了普法吸引力,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法治素养。
创新后的普法形式更加喜闻乐见,也更加符合未成年人的喜好,因此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样生动形象的普法形式更有利于理解,老师们也都对这一普法新模式表示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在普法宣讲团进行暑期普法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宣讲的两所中小学均发来了感谢信,对东南大学法学院的普法宣讲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
探索未成年人普法教育新机制
“过去,面向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机制普遍存在着与新时代新形势不相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志愿者服务组织自主性弱、‘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未得到全面落实、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费倩倩认为,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的作用还不够突出,普法宣传教育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普法教育机制亟待改进。
为解决以往普法工作中存在的“沉疴痼疾”,东南大学法学院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要求,高点站位、高位谋划、高位推动,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积极探索构建“政府-高校研究基地-学生社团-社会组织-服务点”五位一体的普法协作机制。
当前,东南大学法学院依托学院“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学生普法宣讲团等专业化普法社团,与南京中央门街道、江宁区美丽乡村普法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达成普法合作机制,并与南京多所中小学签订长期普法工作承包协议,建立了高效、联动的“五位一体”普法教育新机制,努力在受众中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加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理论研究
东南大学法学院一直秉承“交叉性、团队式、实务型”的办学宗旨,在大数据、少年司法等领域具有研究优势,现已建成了权威性、示范性、前沿性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高端智库。2017年年底,共青团江苏省委与东南大学联合成立了“江苏省青少年工作研究基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这是国内首家依托高校建立的省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基地。
基于雄厚的科研资源,在普法工作开展过程中,东南大学法学院积极统筹法学、犯罪学、教育学等教学科研力量进行指导,帮助普法团队科学有效地开展普法工作。同时,研究基地的科研人员在普法过程中收集有效数据,开展科学研究,在《社会科学文摘》《少年儿童研究》《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云南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了诸如《江苏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地方立法的实证分析——以A市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和预防现状为调研对象》等优秀理论文章,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普法教育理论研究,从理论高度提升普法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2021-6-3【民主与法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