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下午,“东南大学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产品成果发布会”在位于南京市江宁高新区的“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创新展示馆”举行。发布会由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集中展示了东南大学土木、建筑、交通、机械、自动化、仪科、材料等多个专业领域的30余位专家教授团队,80余项技术成果,为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数百位行业人员提供了近距离的交流和观摩机会。
作为本次发布会的重要环节,“东南大学基础设施智慧建造与运维云平台”(简称“东大建造云”)的首发上线吸引了所有参会人员的关注。发布环节中,中国工程院缪昌文院士、王建国院士、卢春房院士、张喜刚院士分别通过视频和连线的方式,与东南大学副校长、“东大建造云”总负责人吴刚教授共同在线书写“东大建造云”五个字,正式推出该平台并上线。
据介绍,该平台是东南大学多学科、多领域研发团队联合科研的技术成果,是一个集成囊括了东南大学众多优势学科的开放共享平台,是聚焦“新基建”之“融合基础设施”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窗口,更是东南大学智慧建造与运维学科向国际领先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
“东大的土木、建筑、交通学科群比较强,三个都是A+学科。同时信息、电子、人工智能、计算机学科群也比较强。所以我们把这两个学科群交叉融合起来,推动融合基础设施的发展。”吴刚教授介绍,所谓融合基础设施,就是传统的基础设施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交叉融合。东大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比较分散,所以通过这个“云平台”,把老师们的成果进行集成。
关于“融合基础设施”,吴刚举了几个例子:“比如现在进行大桥性能的评估时,用到的荷载和参数都是设计的,评估出来的安全性能或多或少有比较大的误差。但如果和交通部门合作,调出某时某刻在这座桥梁上实际的车辆通过情况、分布情况等,用的就是实际荷载,再加上布置一些传感器,就能测到桥梁一些材料性能的实际参数,对桥梁的实际性能评估就会更准确一些。再如大家关心的碳达峰、碳中和问题。我国是基建大国,这么庞大的基础设施量,如果通过智慧化手段进行监测,也能有效减少碳排放。比如一座桥或一座房屋,本来的设计年限是30年或者50年,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如果让使用年限再增加个5年10年,这能减少多大的碳排放量!我们希望在‘东大建造云’的平台上,能推动行业的发展。”
首发的“东大建造云”平台将围绕示范、服务、合作这三项功能定位,面向道路桥梁、绿色建筑、地下空间、城乡设施、产业园区、交通设施、能源设施、数据中心等八大领域,提供先进算法、专业设备以及集成系统开发服务,打造全球应用场景最全、数据规模最大、智慧程度最高、完全自主可控的基础设施建造与运维云平台。
“‘东大建造云’平台前后准备了三年,三个板块的核心技术比较有吸引力。”吴刚介绍,“一是开发了围绕着基础设施智慧建造运维的大量装备,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现在很多斜拉桥桥塔很高,人工很难上去检测维护,既费时又不安全。我们开发了用于测桥梁等基础设施的传感器,让无人机带着算法、芯片上去后,很快能扫一遍桥塔,看它有无裂缝,数据能实时传递过来。我们的教授和企业合作开发水下机器人,查看桥墩有无裂缝和损伤,如果靠潜水员下去则费时费力。还有爬索机器人,可以查看桥梁的斜拉索和悬索有无损伤。第二类是开发了很多算法和软件,进行数据的检测评估。如‘智慧桥梁’模块,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已有一万多座桥梁监测的数据在库里。我们想争取通过两三年努力,让这一模块有十万二十万的桥梁数据。我相信到时候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会围绕我们转,因为数据是最宝贵的。第三类是为管养单位服务,比如桥、地下、水下等结构是否安全,什么时候需要小修和大修,和预算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通过算法提出科学明确的建议,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据了解,东南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科学研究的高校之一,在该领域储备积累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也完成了众多标志性的示范工程,“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的研究更是东南大学大土木学科群近十年来的核心主战场;2018年该校就曾举办了装配式建筑创新技术成果发布会,吸引了100多家企业500多人参观。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快速发展,东南大学相关学科群聚焦“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在“融合基础设施”领域的教学和科研方面也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系列高水平技术产品成果。
通讯员 张华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王晶卉
2021-4-25【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