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东南大学:让党史学习教育“热”起来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1-04-04浏览次数:221

“同学们,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四牌楼校区的梅庵,这里是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校史馆讲解员、公共卫生学院大三学生李佳欣为前来参观的师生讲述着校园里的红色故事。在有着119年历史的东南大学校园里,一场“永远跟党走,初心映梅庵”主题展览正在进行,观展的师生络绎不绝。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一批共产主义先驱就在东大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东大成为中国共产党活动的重要基地。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四牌楼校区梅庵召开,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并发表了三次讲话,会议决定将团与党的关系由协定转变为服从党的领导。”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为师生带来了今年第一堂党课。

  “满满的感动,通过这堂党课真的感觉到百年初心照耀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为我是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而自豪,更感到肩上的使命重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杜聪说。

  同样是新学期的思政课,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围绕“科技强国梦”主题,讲述了建国以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工程中科技工作者们的英雄事迹,他勉励同学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呼唤我们每个人的担当作为,同学们要秉承东大精神、担负创新使命,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争做创新报国的引领者和实干家。”

  “祖国科技发展的伟大成就让我觉得特别自豪,校长的党课让我们感受到作为新一代中国青年,更应努力拼搏,续写新时代的中国篇章。”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本科生伏奥说。

  在东南大学“思政大课”的讲台,既有学校领导、两院院士,也有杰出校友、抗疫英雄,他们用具有温度的真实故事,把思政课讲出了“党的味道”“原汁原味”和“鲜活滋味”,让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史的温度,体味到精神的熏陶,领悟到信仰的力量。

  清明之际,师生们以党团支部为单位,来到雨花台祭奠先烈,参观“不能忘却的记忆——东南大学民主、爱国、革命”史陈展,上实境思政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大师生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学生党员们发起的“五·二〇”爱国民主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被毛泽东同志誉为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在这里,长眠着顾衡、成贻宾等13位年轻的东大革命烈士。

  而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正是建筑泰斗、东南大学杨廷宝院士生前设计的最后一座建筑。1982年,杨廷宝先生谢世后,东南大学齐康院士继续完成了纪念馆、纪念碑和建筑轴的群体设计。

  建筑学专业的同学们拾级而上,用画笔绘出雨花台的苍松翠柏、纪念碑亭。“纪念建筑是人们情感的汇聚,让我们铭记英烈们的英勇与牺牲,不忘对党的忠诚于信念,死难将士们的英绩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冷嘉伟用沉浸式教学方式娓娓讲述。今年,学院梳理了该院团队主持设计的包括雨花台、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周恩来纪念馆等60余处红色建筑,即将汇集出版红色建筑背后的故事,作为生动的党史学习教材。

  “作为一名公卫专业的学生,我选取《回望赤脚医生时代的背影》作为主题,讲述了建国初期的医疗保障奠基之路,以小的民生之处见党百年来的初心不忘。”李佳欣讲述着自己参加学校“信仰公开课·党史云讲演”线上党史课的经历。在这个线上“新课堂”,授课者不止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金牌教授,也有辅导员和青年骨干学子。

  从2020年9月至今,该校“党史云讲演”已连续推出7季,每节公开课时间15至30分钟不等,学生用手机扫码就可以观看课堂直播并进行互动。为了讲好一堂党课,李佳欣和同学们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党史资料,一起制作PPT。党史学习教育“简单”又“接地气”,视频播放量也突破了70万次。

  据介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南大学第一时间响应部署,率先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面向全校发布了实施方案和庆祝建党百年的活动方案。从“思政大课”到“党史云讲演”,从主题展览、党史知识竞赛到“重走初心之路”主题实践,校、院各层面组织的党史教育活动正蓬勃开展,形式新颖、内容鲜活,深受师生喜爱,党史学习教育就这样“热”起来了。(陈席元 吴婵)



2021-4-4【新华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