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春节假期,他们坚守防疫一线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1-02-17浏览次数:37

新华社客户端南京2月17日电(记者沈汝发)接触史、行程单、有无呼吸道症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90后”护士魏妍整个春节假期没有闲着,忙前忙后指导前来看病的老人填写“门诊患者筛查表”。“有些老人没有健康码就需要登记。”魏妍说,“疫情防控无小事,虽然繁杂却不能出错。”

2021年春节期间,不少群众就地过年,来医院患者人数增加了不少。魏妍主动要求参加值班。“患者增多确实给工作带来不小的压力。”她说,“有一些老人不配合、不耐烦,我的经验就是耐心倾听、微笑服务,理解他们对我们防疫工作的不理解。”

像魏妍一样,江北院区许多医护人员在春节期间,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坚守在岗位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急诊内科主治医师范志伟从业11年来,大多数春节都是在医院里度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他的工作更加繁忙。春节期间,急诊室里病人更多,询问病情、作出诊断……范志伟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门诊护士长余媛去年做完腰椎手术至今,仍经常感到腰部疼痛甚至无法弯腰。尽管如此,她还是主动申请春节期间值班、备班,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在大厅里“巡逻”的身影。

江北院区常务副院长、新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队长洪克说,江北院区具备负压病房、隔离间等完备的ICU诊疗设备,同时30人左右的应急救援队队员春节期间全部备班,30分钟内就可集结完毕,可以充分应对包括疫情风险在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同样度过一个不平凡的春节。

24小时备班、手机常年不得关机静音、接到通知要在20分钟到达工作岗位……多年来,急诊科主任黄刚已经适应了这种高压高强度的工作。“我们的假期都是在医院度过的,习惯了。”黄刚说。

急诊科有多忙?黄刚告诉记者,一般情况,平均一天接到300个急诊病例,至少20个要进抢救室,一个月要有700多个患者在抢救室抢救。节假日期间,人口流动较大,除了正常接诊外,急诊科还经常会接收到出车祸的病人,以及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工作量较平常又翻了一番。

黄刚2003年来医院工作,先后在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工作过,疫情防控开始后,黄刚担任了医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负责人职务,也是医院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小组成员和专家组成员。

记者了解到,2020年2月,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黄刚第一个提交了《请战书》,请求驰援武汉。在武汉的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疫情防控实战经验。回到医院后,人员排班、疫情处置、患者排查、流程制定……千头万绪的疫情防控工作都由他负责。

“2020年和2021年比较特殊,碰上疫情,加上今年倡导就地过年,我们春节期间排班非常紧,除了正常班次,还额外增加了应急班。”黄刚说,“坚守好自己岗位,做好自己工作,让每一位病人都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就是自己最值得自豪的事。”

护士长张晓云和副护士长端星星是急诊科的好搭档。张晓云干了快30年的急诊工作,2020年儿子刚结婚,今年春节,科室同事们考虑到她才当上了婆婆,想帮她分担点工作,让她回去和家人过个团圆年,却被她笑着拒绝了。“我们急诊科的员工是24小时随时待命,我又是护士长,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我义不容辞,关键时刻,哪能退缩呢?”

端星星在2020年协助黄刚组成医疗队驰援武汉,在武汉学习到了许多疫情期间的护理知识,“在武汉,我们学习到了非常多的防控知识,在我们医院都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2021年春节,3天值班,3天备班,遇到突发情况依然需要来到医院。“今年疫情防控工作依然严峻,需要我们时刻绷紧神经。”端星星说。

端星星的丈夫是一名教师,承担了孩子大部分的学习教育工作,让她觉得十分感动。平常自己对于家人的陪伴很少,回去也经常加班做资料,但家人都很理解。

“我想这个社会上,为我家庭付出的各行各业的人也很多。我们都在守护彼此的家,守护着这个城市的和谐和安宁。”

除了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许多幕后工作者在为疫情防控工作默默奉献。

目前南京全市共有93个疫苗接种点,涉及53个变电站和131条供电线路。对此,国网南京供电公司派客户经理一一对接,深入了解用电需求,编制“一户一策”电力保障方案,加大线路设备特殊巡视力度,第一时间消除隐患,做好全天候电力保障服务。

为助力疫情防控,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还对36家三甲医院、159处核酸检测点等疫情防控重点场所进行了用电安全检查并提供电力保障服务,排查线路隐患,制定电力应急保障预案和个性化保电方案,并与重点客户建立了应急保电联动群,确保“24小时on call”联动。



2021-2-17【新华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