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亭子,一段朗读声
一座城市,一群玄武人
他们在这里分享自己与城市的故事
或是奋斗,或是坚守,或是梦想
有振奋,有感动,有热泪盈眶
转眼“朗读者在玄武”迎来了最后一期,这次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小武一起来听。
1
朗读者:徐晔
鼓楼医院整形烧伤外科主治医师
朗读篇目:《希波克拉底誓言》
作者:希波克拉底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正式宣誓:
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
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
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和尊严;
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
我不会考虑病人的年龄、疾病或残疾,信条,民族起源、性别、国籍、政治 信仰、种族、性取向、社会地位,或任何其他因素;
我将保守病人的秘密,即使病人已经死亡;
我将用良知和尊严,按照良好的医疗规范来践行我的职业;
我将继承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崇高的传统;
我将给予我的老师、同事和学生应有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我将分享我的医学知识,造福患者和推动医疗进步;
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
我不会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权和公民自由,即使受到威胁;
我庄严地、自主地、光荣地做出这些承诺。
“你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
“我有过”
徐晔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的主治医师,鼓楼医院曾经收治过一位患者,全身有着40-50%左右面积的烧伤,同时伴有严重的呼吸道损伤,入院就切开了气管,呼吸全靠颈部的呼吸管道,且平时无法讲话。
有一天徐晔值班,突然护士很匆忙地叫他去看这个病人,他赶过去发现,病人血氧饱和度非常不稳定,已经进行过吸痰操作,但情况仍未缓解,病人情绪很焦躁,脸色憋得通红。徐晔初步判定是气道梗阻,赶紧松解气道插管的气囊,但是并没有转机,情况急转直下,血氧饱和度坠崖式下降,病人脸色已经青紫,而且开始颤抖,家属崩溃地在门口嚎啕大哭。
“当时我血一下就涌到头上了,下意识拿起剪刀剪掉管道固定带、拔管,然后直接捂着患者的嘴对着脖子上的气道开始人工呼吸,一边看着血氧饱和度的数字,一边观察着患者脸色。”徐晔坦言称自己也从未见过血氧饱和度掉到个位数的情况,也从未见过窒息时那般铁青的脸色,当时他一口气一口气地吹下去,血氧饱和度的数字触底反弹,病人的脸色也渐渐恢复正常。徐晔查看了下拔出的管道,发现是因为痰核太黏堵住了大部分管道,尽管吸痰管能过去,但口径已经不足以支撑呼吸需要。找到了原因,徐晔终于松了口气,他说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刻,脑子里闪过的都是一张张不连续的幻灯片。
“从那以后,当别人再问起‘你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我觉得我可以回答他,我有过。”徐晔在临床工作中不断践行着这段《希波克拉底誓言》,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致力于医学科普。
2
朗读者:齐宣畅
东南大学少年班大学生
朗读篇目:逆行的天使
作者:唐瑭
此刻的你,应该在家乡故园,
此刻的你,应该在大好河山。
此刻的你,应该在父母身边,享受亲情温暖,
此刻的你,应该把爱人手牵,相依相伴。
病毒肆虐,将美好的日子变成灾难。
疫情就是命令!
武汉在召唤!
你将行装打点,将秀发剪短。
年幼的儿女哭红了双眼,
再见说了一遍又一遍……
厚厚的防护服身上穿,
口罩面罩眼罩脸上缠。
累了,倒地而眠,
饿了,饮水为餐。
睫毛成霜,双手出茧,
拄着拐杖也要将责任扛在肩!
啊!美丽的逆行天使!
啊!可敬的逆行天使!
你不顾危险,
守护百姓的康健。
愿你早日击碎寒冰,
快快盼到那山花烂漫!
——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邱海波教授等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
东大少年公益直播
双语带货助力扶贫
大一暑假,齐宣畅第一次接触到脱贫攻坚事业,她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勃信村遇到了驻村扶贫干部张家兴。
张家兴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勃信村驻村扶贫,已经快两年了,对村里的扶贫项目如数家珍。在张家兴的带领下,村里原来的泥泞土路铺成了水泥大路,从原来的土坯危房变成了红砖瓦房,村集体原来欠钱到拥有自己的存款,很多乡亲们还有钱购买了农用机械。在齐宣畅的眼中,张家兴说这些的时候眼里闪着自豪的光,看着他眼里的光,齐宣畅也受到了启发。
在那之后她一直在思考,大学生可以为扶贫事业做些什么。新冠疫情期间,她偶然注意到一种新型助农方式——网上助农带货直播。“正巧就在这个时候,我接到了学校老师的电话,她看我一直心系扶贫,让我和同学们一起为云南南华县直播带货。”齐宣畅说,“老师这个和我不谋而合的提议让我兴奋不已。”
齐宣畅团队从零开始,观看网络大咖们的带货视频、学习带货流程、编写直播稿,还想过利用歌舞吸引观众,又考虑到可能会有国际友人观看,齐宣畅还学习使用西班牙语,进行了一段产品介绍。最终在一个多小时的直播中,点赞数量和销售额均破万,为南华特产销售开了个好头。
齐宣畅虽不能像朗诵的那样,做一位逆行天使,但她也用自己的力量助力疫情复苏、助力脱贫攻坚、助力祖国越来越好,这便是真正的中国少年!
3
朗读者:黄强松
江苏电信鸿信学院副院长,南博蓝志愿者
朗读篇目:《南京》
作者:朱自清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着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爱上一座城
守护一座城
说起黄强松与南京的故事,甚至有些浪漫。
20多年前还是高中生的他,偶然读到朱自清的《南京》,文中描述的这里不但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让他一下子迷上了南京,当他大学毕业时,毅然选择了南京,可谓“一见南京误终生”。
“择一城,终一生”,南京对黄强松来说,始于初见,忠于守护。此后二十多年的相知相守,让黄强松对南京的迷恋与日俱增,尤其是三年的南京博物院志愿者生涯,更是让他深深爱上了南京。
“为往圣继绝学,为人民讲文物”,如今的黄强松除了做好电信服务的本职工作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宣传南京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愿者事业上,这几年,他几乎走遍了南京的每一条大街小巷、探访了南京的每一处名胜古迹、参与了南京的每一个读书会分享,为广大游客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黄强松笑着说:“也可谓‘不见南京终生误’”吧!”
4
朗读者:罗再琼
招商局仁和人寿江苏分公司个险条线负责人、工会主席
朗读篇目:《日子》
作者:倪萍
过了这么多年的春夏秋冬,却比不过小时候姥姥家院子里的那个四季有味道。春是春,夏是夏,秋是秋,冬是冬。四季的日子,那么清楚,那么分明,那么亲昵,那么让你难以忘怀。思忖起来,那时的四季是作为一种性情的熏陶和修养的操练,潜移默化在我的生命里。之所以认为那才是真正的春夏秋冬,是因为如今的我对于自然的情趣只剩下一些浮念和偶感了。
先说冬天吧,那时冬天来了的标志是头场雪。雪下得很大。记忆中往往都是清晨一醒来,黑的院子就全白了,白得那样纯澈,让你一下子就对冬天有了深刻的领会。雪天里,姥姥总是家里第一个起来的人。常常是她推不开那扇被雪封了的门而把姥爷从热乎乎的被窝喊出来:“快点!鸡窝门开了,莫不是昨天晚上黄鼠浪子把鸡叼走了,快看看。”姥姥对于雪的喜悦表现出比平时调门高一些,甚至是咋咋呼呼的。姥爷困意犹在地穿着空心棉袄,拖着毛毡鞋就下炕了……我被吵醒了,披着被,跪到窗前,用哈气把玻璃化开一片,惊喜地趴在炕上看着院子里的雪。一群鸡欢喜地从窝里跑出来,它们伸着懒腰,抖着羽毛,爪子小心翼翼地踩着松软的雪。姥姥数了数,十二只,一只也没少。姥爷瞪了姥姥一眼,返身又回炕睡去了。小鸡们用爪子使劲儿地刨着雪,饿了一宿的它们分明是想在地上寻食,或许还寻些好奇?姥姥心软了,赶紧回家给它们拌了食,雪地上一群色彩绚丽的鸡围着姥姥转,性急的公鸡频频跳起来抢姥姥手里的食,姥姥一边躲闪着一边说:“你又不下蛋,喂饱了你也没用!”说归说,姥姥还是把鸡食槽放在了院子中央、任凭公鸡母鸡你推我搡一起抢。
喂饱了鸡,姥姥家的烟囱开始冒烟了。袅袅的炊烟显得比雪薄,比雪清幽。姥姥拉着风箱往灶里添着柴:“今年这雪来早了,菜地才清冷了几天?”
我趴在放灯的窗窝里大声叫:“姥姥,我的棉袄放哪了?”姥姥用手指指炕席底“悟着呢!”我急不可耐地拖出衣服穿上就跑进院子里,仰着脸把嘴张开,让那凉冰冰的雪花掉进嘴里。真好哇,软软的雪花飘落在脸上,鼻子上,眼睛上,睫毛上。不一会儿的功夫,小脸就通红了。雪带给孩子的喜悦是最最新奇的,雪使孩子的灵性雀跃。姥姥在屋喊着:“快,用手搓搓脸,雪水洗脸又白又胖。”我乖乖地在雪中洗着脸,姥姥说得真对,果真一天都爽气。
日子便是
把平凡过成伟大
罗再琼是一名军嫂,她曾是一名小学教师、一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但为了全力支持丈夫在部队的工作,先后两次辞去了心爱的工作和多年打拼下来的事业,一切从零开始。2014年随军来到南京后,她凭着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过往成绩,发挥出了一名军嫂特有的钢铁属性,经过几年的打拼和努力,团结带领团队将项目业绩从全省落后做到了全国第一,并连续五年稳居国内行业金牌榜。
生活中,罗再琼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先后资助30多名失学女童;帮助20多名随军家属找到合适工作岗位;她倡议组织的江苏环卫工人驿站得到社会强烈反响,推动了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家庭中,罗再琼夫妻二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她的女儿李君航用自己的压岁钱和稿费资助失学女童,2018年被南京市评为“最美中学生”。在2020年疫情形势最严峻、防疫物资最紧缺的情况下,罗再琼把家里仅有的45个口罩捐给海军指挥学院执勤战士,以解燃眉之急,为战胜疫情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平凡的日子,也许周而复始,也许波澜不惊,但把这种平凡过成伟大,便是珍贵。
5
朗读者:阮泽宇
东南大学学生
朗读篇目:《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作者:郭沫若
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靠着年纪轻,假如是单靠年纪轻,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象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靠着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
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实,他为饥为渴的请人指教,虚心坦怀的受人指教,他肯向一切学习,以养成他的智慧。这是年轻人的第一特征。
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他大公无私,好打抱不平,决不或很少为自己打算,实切实地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怀抱,而为他人服务。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二特征。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富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舔干血迹,若无其事,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彻底一切。这是年轻人的第三特征。
这三种年轻精神的特征,每一个年轻人都是有的,假如他把这些特征保持着,并扩大着,那他便永远年轻,就死了还年轻;假如他把这些特征失掉,比如年纪轻,便做狗腿子的事,那他不仅不年轻,而且老早是一个死鬼了。
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饱满的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历史记性的传承
阮泽宇身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辈,他在2014年参加第一次国家公祭日活动,并作为少先队员代表与国家主席习近平、幸存者代表夏淑琴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鼎。也正由于这段经历,他对当代青年的责任更为重视,他学习认真刻苦,曾多次获三好学生等荣誉,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青年。
在他看来,青年是新鲜的血液,是国家未来的创造者,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青年们站出来,如果每个青年人都能拥有年轻精神,中国就能越来越年轻。
6
朗读者:李 锐
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艺术档案负责人
朗读篇目:《梦想》
作者:泰戈尔
梦想是灯塔,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船只失去方向。面向太阳,就会是希望;
勇敢成长,就是种锋芒。
我相信,梦想就是最好的信仰。
它指引着我向前,让我不再彷徨。就算前路充满荆棘,困难重重;
就算面临失败、痛苦、挣扎。
只要把坚强做作翅膀,逆风也能飞翔; 只要把希望化成力量,奇迹会从天而降。我相信,我就是我。
独一无二,势不可挡;
不怕孤独,不惧风浪。
因为有你,与我并肩。
我相信朝着梦想,大步向前。
我们可以改变世界 我们可以实现梦想 I believe I can!
一把借书证的故事
每一位去过图书馆借阅过书籍的人都知道,借阅前需要先办理一张借阅证,图书馆读者成千上万,绝大多数的读者却只有一张借阅证,然而李锐父子两代人却逐渐“积累”了一把借书证。
李锐介绍道,最上面的四张证是孩子的,他是南京市图书馆与南京市玄武区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年度双料优秀小读者,因而比其他的小读者们多出了两张可以额外多借书籍的奖励借阅证。
其中,最上面的这张更具纪念意义:当年南京图书馆尚未开放零至六岁低幼儿童的亲子阅读室,李锐盼了一年又一年,当孩子六周岁生日当天,领着孩子来到了南京图书馆,给孩子办理了一张少儿借阅证,作为一份很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从第五张借书证开始都是李锐一个人的南京图书馆借阅证,他是该馆一名为数不多的蝉联了多年的年度优秀读者,每获得一次这样的荣誉就会额外奖励一张。2017年,李锐父子二人双双当选南京图书馆年度优秀读者,这也是建馆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成为南图广大读者群体当中的一段佳话。
对李锐来说,阅读,亦是“悦读”,它会为梦想插上一双翅膀。
朗读,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朗读者在玄武,让世界听见文学之都的声音。一段段朗读的背后是一段段人与城市的故事,拼凑出了一个温暖的玄武。
2021-1-24【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