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020当代戏曲评论研讨会在南京举办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0-12-20浏览次数:296

12月19日,2020当代戏曲评论研讨会在南京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是江苏艺术基金2019年度传播交流资助项目“网络文艺平台建设—江苏网络文艺观察”的系列成果之一。来自北京、西安、山东、上海、苏州及南京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针对当代戏曲评论的种种现象、戏曲评论未来的发展走向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为新时期充分发挥戏曲评论的引导作用出谋划策。

要继承“与民众共生,与时代同行”的优秀传统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指出,今天的戏曲发展离不开对自身优秀传统的继承。其中,除了对戏曲的“艺术传统”之外,还要特别重视继承戏曲的“发展传统”,其实质便是“与民众共生,与时代同行”。与民众之间的精神联系是戏曲的命脉;而关注并把握时代的需求和机遇,与时代同行,方能保持戏曲的生机。今天的戏曲发展需要认真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格局。在这一方面,我们特别需要关注这样四个问题,即:互联网时代艺术生产、传播的新方式,“新冠”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中国老龄化的新局面,改革进行中的院团体制机制影响。

戏曲,批评与立场

梅兰芳纪念馆馆长、研究员刘祯表示如何做好戏曲评论,不仅需要评论者具备理论知识与掌握评论方法,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这是因为,评论具有双重性,其双重性特征体现为它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刘刚纪先生称之为“行动的美学”。理论性是其学术的归属,而实践性则是它与艺术对象的联系,这种双重性也造成了评论实践的复杂性。评论被指斥、被诟病,某种程度上也是其特征双重性的撕裂结果,这个结果也造成了学术研究对评论的一种歧见和排斥,拉大了其本来相辅相成、彼此依偎关系的距离。戏曲评论是戏曲演出实践的延伸,它不仅关注舞台上的演出和作品,还必须注意演出和作品背后的作者、演员、剧团,甚而这背后的荣誉。这样一来,学术和本为神圣的评论逐渐被作品对象需求的功利性遮蔽,评论者渐次沦为利益输送者的婢女,评论的客观性和学理性让位于廉价的叫好称颂,戏曲创作生产成为一条“有规则”的链条,不仅绞灭了评论,也在绞灭着戏曲艺术。

戏曲评论要把握好维度与态度

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作了题为《戏曲评论的文学之维》的发言,他认为戏曲创作要向经典致敬,向传统学习,对此,他提出了四点具体的意见:一是戏曲作品应反映当下的生活;二是文学是戏曲的灵魂,戏曲要与文学结合,向文学学习,建立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三是戏曲在顾及舞台的前提下,还要有独立的文学审美价值;四是戏曲要在引领当代语言生活方面有所贡献。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建新作了题为《戏曲评论的维度与态度》的发言,他指出戏曲评论应该有四个维度,即“本体的维度”“民间的维度”“历史的维度”“现代的维度”,戏曲评论的展开还应具备三种态度——客观的态度、学理的态度以及要具有问题意识。

苏州大学王宁教授则探讨了新编昆剧曲牌评价所应该持有的维度与边界,他指出新编昆剧应该从创作和谱曲看曲牌体系的边界,并从排场、套数、格律三个维度来对曲牌进行评价。

要占领新媒体戏剧评判阵地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亢西民作了题为《新媒体时代戏剧评论透视与思考》的发言,他指出当今戏剧评论界最耀眼的一个文化现象就是新媒体戏剧评论的崛起,而新媒体戏剧评论与传统的戏剧评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无论是评论主体、受众,还是体裁和形式、内容与载体(媒介)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他认为新媒体戏剧评论既给戏剧评论赋能,使戏剧评论变得更加灵活生动,也对传统媒体的戏剧评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一复杂的现实,我们必须坚守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的戏剧评论媒体主阵地;发扬戏剧研究、评论方面的专家、专业人员的主力军作用,以及在戏剧研究、评论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开放思想,更新戏剧研究和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学习掌握新媒体理论和技术,占领新媒体戏剧评判阵地;引导广大戏剧爱好者和观众,提高戏剧审美、戏剧评论的素养和水平,使新媒体戏剧评论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我国戏剧的繁荣、戏剧评论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纠正戏曲评论存在的观念误区

当代导演、剧作家、评论家刘恩平根据个人在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中的感受和经验,指出了当前戏曲评论存在的几大误区:一是歌舞演故事不等于故事演歌舞,重歌舞、轻情节,重唱功、轻人物,重抒情、轻思想的做法不可取。戏曲首先不能自外于“戏剧”,情境性、假定性是戏曲也是所有戏剧形态的本体特质。二是现代戏不等于现代戏剧。唯有具备现代性的戏剧艺术,才堪称真正的现代戏。三是苦情道学不等于苦难美学,前者是道德宣泄,后者是美学净化,不经过苦难美学提升和过滤的苦情戏,是不值得长歌当哭的。

非遗视阈下的当代戏曲新编剧目反思

南京师范大学的孙书磊教授则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视角,对当代戏曲新编剧目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新世纪以来,新编戏曲在满足当下广大群众文娱需要与配合宣传主流思想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视角看,新编剧目普遍存在题材贫乏,立意肤浅,观念先行,情节桥段化,叙述缺乏逻辑,有悖艺术体制,去传统化等弊端。究其原因,在于创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未能掌握历史事实、深入现实生活,非遗观念淡化及丧失文化自信。

戏曲评论应更加有为

近年来,在若干重大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再现繁荣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向为戏曲发展保驾护航的戏曲评论,显然不仅不能缺席,而且需要更加有为。

对此,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马也认为,艺术评论包括戏剧评论在内,不能仅仅停留于一般性的议论或泛泛的趣味感受。好的评论是一种价值重建;要提供美学分析和美学体验。经由批评,获得关于对象(具体作品)的以及艺术现象的各种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虽然,评论也有评价、引领、互动艺术创作的功能,但评论不是创作的附庸。艺术批评和戏剧批评应该坚守学科的真理性,也即“批评理性”。坚持批评理性,是有专业难度的,创作者和评论者不应回避命题作文、英雄劳模、文化名人等题材。任何材料都有进入戏剧创作的合法性。关键看怎么打通宣传品和艺术品之间的距离。命题作文和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有鸿沟有对抗性,当我们没有力量反抗,需要服从妥协的时候,就要靠艺术的转化力,这也是一种创造。所有的被各级领导号召下指令下的题材、素材都必须经过艺术性的转化,转化过程中要经过消化、取舍、变形、改造、重塑、重组等一系列的艺术加工过程,最后达到艺术化。如果缺乏思想能力,又不熟悉戏剧的创作规律,是难以做到的。

山东艺术研究院的赵艳喜研究员表示,戏曲评论应努力让观众满足、艺术家重视、学者认可,这是新时代戏曲评论更加有为的一个最基本体现,也让戏曲评论能真正发挥其作为艺术批评的三种基本作用,回归其作为沟通戏曲理论、戏曲鉴赏、戏曲创作的中介之位。做到这一点,从最表层看需要一篇篇高质量戏曲评论做支撑,从深处看则需要建立科学的戏曲评论机制,构建符合中国戏曲艺术规律的评论体系。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峰则指出新时代语境下发展戏曲评论,一方面需要开放的视界,不断拓宽评论的思路和视野,不断回应戏曲创作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不断适应全媒体时代多元的评论环境;另一方面要坚守戏曲评论的立场,坚守戏曲艺术的审美体系和规律,秉持理性思辨的问题思维,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戏曲评论只有在开放中坚守,才能构建出具有自身特质的理论体系,才能找回失去的地位,真正推动戏曲创作发展。

浙江省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院蒋中崎教授认为好的批评应该做到观众听得懂,专家听得进,观点传得开。对评论者来说知识的储备越来越重要。其脑力、眼力、笔力的提升与积累,才能做到评论的客观、权威、专业和健康。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张超认为不同的艺术门类有各自独特的评判标准,就戏曲评论而言,首先就要厘清什么是戏曲。戏曲评论要“戏曲化”,戏曲化的实质是戏要像戏。而当前的戏曲评论却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即戏曲评论的文学化倾向,二即戏曲评论的话剧化倾向,而真正“戏曲化”的戏曲评论应以深厚的戏曲史论学养为根基,以较强的戏曲鉴赏能力为储备,以对戏曲的稔熟把握为保障,是在坚持戏曲美学、尊重剧种个性、倡导多元品格的前提下融艺术品鉴和理论提升于一体的审美判断。

促进地方戏的振兴与发展

江苏师范大学的赵兴勤教授就地方戏的振兴与发展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地方戏的振兴应该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要强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二是要创建有效的多部门联动机制;三是地方戏院团要与时俱进,要强化使命意识。

东南大学的徐子方教授认为,近年来江苏地方戏曲剧场呈现着前所未有的可喜态势,无论政策配套、剧目编演、队伍建设还是相关活动都在其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但长期以来影响戏曲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面对网络和信息时代的冲击,如何在总结以往的基础上找准定位,关乎生存还是死亡,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发力。

在自由研讨环节,青年戏曲评论者畅所欲言。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飞结合研讨会心得,谈了青年戏曲评论者做好戏曲评论需要注重的四个方面:一要做好戏曲研究,二要进行大量戏曲观摩,三要着力培养历史的思维,四要不断提高文字素养。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网络文艺研究所所长董水荣表示,文艺评论应该充分发挥对文艺精品创作的引导作用,首先,评论是一种理念,不是身份,每一件文艺精品都是时代文艺思潮的结果。其次,评论是精品的意义的延伸,评论的一大部分工作,就是对精品的鉴别,辨析,阐释,起着延伸精品的意义。第三,评论能使精品意义的传播最大化。评论的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只有经过传播,精品的意义才能呈现。

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副主任周晓薇以苏州为例,探讨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她认为文旅融合下,戏曲的传承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是振兴戏曲的有力抓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改善各剧种发展不均衡现象的有利契机。同时,找准传承和创新的结合点、艺术与市场的平衡点,也是当下戏曲传承发展必须要重视和关切的问题。

可以说,与会专家们围绕当代戏曲评论的发展问题献言献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价值的观点和想法,这些都为戏曲评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了路径,必将开创戏曲评论的新生面。



2020-12-20【新华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