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报】重症医学科潘纯分享 坚守战“疫”一线92天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0-05-14浏览次数:48

作为最后一批撤离武汉的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近日顺利结束隔离。回到工作岗位后的他,除了回到日常工作中,还“云录制”了一场题为 《青年宣言与初心使命》的主题报告,讲述了在武汉攻坚“重症堡垒”的92天,分享坚守战“疫”一线的感悟。

谈坚守红区92

1月26日,大年初二,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潘纯驰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开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到了武汉,他便一头扎在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里。

“病人危在旦夕,时间紧迫。气管插管,我上!”在最危险的“红区”,潘纯冲锋在前,全力抢救每一位重症患者,守护着近150名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

武汉整体疫情状况得到改善后,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4月15日前,所有援鄂医疗队撤离。但仍有一支20人的专家团队、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将留守,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在邱海波教授带领下,潘纯和其余专家组成了一支团队,定点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进行指导。

4月26日,武汉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清零”。啃下了最后的“硬骨头”后,在武汉战“疫”三个月的潘纯才回到南京。

谈性命相托的患者

回望坚守武汉的三个多月,最让潘纯印象深刻的病人叫彭博。这名年轻患者多次被潘纯从鬼门关拉回。在医护长达78天的救治下,彭博成为金银潭医院第一例ECMO撤机出院的患者。

“他让我深深感受到信任在医患关系中有多么重要。”潘纯介绍,“当时彭博的病情很重,在进行插管治疗之前,需要和他沟通。因为插管后,要一直给予镇痛镇静药物,病人无法说话。如果病情加重,他有可能再也见不到他的家人,所以我建议他在治疗前先和自己的家人沟通一下,以免留下遗憾。”

“但是他却跟我说:没关系,潘医生,我相信你。我同意你的任何治疗。”潘纯说,当时彭博的话让他很受触动。“他还告诉我,他家里还有父母、妻子和7岁的女儿。正在怀孕的妻子预计五月要分娩,他一定会去陪她。他对我们医护的百分百信任,也让我和团队受到极大的鼓舞。患者性命相托,我们必当全力以赴。”

4月初,彭博出院的时候,潘纯给他留下一张卡片,上面写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疫情的肆虐,敢于承担疾病的痛楚,勇士就要勇往直前,共勉!”“我觉得这两句话不光是送给他,其实也是送给所有的医务人员,还有抗疫的武汉人民。”

谈重症医学

在经常与感染源零距离接触的潘纯看来,只有战疫前线保住了,后方才安全。在共同攻坚下,才迎来了武汉金银潭医院清零。

潘纯坦言,疫情肆虐的初期,焦虑情绪在医护间传递,但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唯有全力以赴。他每天超过12小时工作,24小时保持“作战”状态。依靠科学的防控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潘纯和他的“战友们”战胜了一个个困难。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传染病的治疗需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然后保护易感人群。”潘纯告诉记者,他2005年本科毕业后选择重症医学科,师从邱海波教授,所在的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江苏省唯一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

说到重症患者的“救命神器”ECMO,潘纯对使用它的态度要矛盾得多。“我更希望治疗关口前移,把患者的病情逆转在ECMO使用的节点之前,使用常规和挽救性治疗能够逆转病情而不需要实施ECMO治疗。这就需要ICU医护人员非常警惕地紧盯患者病情点滴变化,每一位患者的治愈都是重症医学科同伴们熬红了眼睛盯出来的。”

经历过此番疫情之后,潘纯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希望更多的年轻学子能够投身重症医学,重视和提高专业重症医学医师的储备和培训。

“常规重症医学科配置要求医患比约为1:1,护患比约为3:1。而1月底时的金银潭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13名医师与45名护士需要照顾30名重症患者。作为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重症医生就是要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潘纯劝诫年轻人多吃点苦,这样一旦出现重大疫情,才能够顶得上、扛得住。

谈初心和使命

“初心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职业精神;使命是忠于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忠于党和人民的献身精神。”潘纯和学子们分享起自己的青春宣言,“保持初心就是指每一个人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疫情中,我们青年人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以专业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能应用于抗疫一线,挽救病患的生命,成全一个又一个家庭,在抗疫前线履行初心的承诺。”

记者了解到,为表彰潘纯的突出贡献,感谢他对重症病人的竭力救治,金银潭医院授予他“荣誉职工”称号。4月28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评选他为“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与此同时,他还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通讯员 唐瑭本报记者 耿春晓



2020-5-14【东方卫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