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坚守武汉战疫“红区”的抗疫先锋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20-05-05浏览次数:44

4月26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主任医师潘纯回到南京,自1月26日去武汉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他在最危险的阵地——重症救治一线连续工作了91天,没有休息过一天。

作为国家卫健委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80后”青年专家潘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担负新冠肺炎最危重患者的救治、指导等多项工作。他既是一线医生,又是制订国内重症患者治疗方案、指导抗击疫情的专家。

“重症医生,就是到最危险的地方去;重症病人在哪, 我就去哪!”这是潘纯常说的一句话。

坚守初心,行稳致远,潘纯连续三个月坚守在重症监护病房,为武汉一线抗疫工作谱写出青春风华的绚丽篇章。

重症一线的拼命三郎

1月26日,大年初二,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办指令后,潘纯立刻从家乡赶回南京,随即乘坐高铁出征武汉,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他赶赴最早收治重症病人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工作。

在武汉,潘纯与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的战友张伟主任,共同负责金银潭医院五楼病区30张床位的重症患者的救治指导工作。

2月1日上午,潘纯突然接到指令,请他尽快赶到3楼重症病房,配合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会诊救治一名重症新冠肺炎病人。

患者是一名50多岁的女性,当时正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救治,但病情发生恶化,出现了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征,氧饱和度不断下降,最低只有65%,情况十分危急。

为保证病人呼吸和生命安全,潘纯立即为患者做气管插管。新型病毒主要依靠呼吸道飞沫传播,为重症患者施行气管插管,其感染风险可想而知。

“来不及请麻醉科医生,病人危在旦夕,时间紧迫,马上气管插管,我上!”关键时刻,作为共产党员的潘纯挺身而出,在没有充分防护准备的情况下,他将白色的正压通风系统往头上一套,来到重症病人的床头开始操作,为病人插管,仅用了5秒钟时间,潘纯就干脆利索地完成插管,病人呼吸的危急情况立即得到了缓解。

病人病情危重,潘纯在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紧急讨论后,决定必须使用国际最先进的ECMO(人工心肺)技术进行救治。

潘纯和湖北医生张露紧张工作了3个多小时,成功装上了人工心肺,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从进入3楼病房开始,他俩已经工作了7个多小时,身着厚厚的防护服,大汗淋漓,又热又渴,两个年轻人中间出来休息15分钟,一口气喝了2000多毫升水。

安装一次ECMO需要近两个小时。每做完一次,全身的衣服都会湿透。但每一次潘纯都拼尽全力,因为这是患者最后的希望。三个月,潘纯治疗150多位危重患者,气管插管十余例,实施俯卧位通气近80例、人工肺呼吸功能支持8例。

站在阵地最前沿搞科研

白天查床、下医嘱、做治疗,晚上讨论病情搞科研,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这是潘纯每天日常工作。

由于新冠病毒是新的疾病,没有治疗技术和方案可借鉴,专家们都是在不断摸索,总结经验。

每天晚上,他要和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一起,听取武汉定点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救治情况,与专家一道研讨,制订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临床诊疗规范,指导全国医生进行重症病人救治。

他们不断推陈出新,讨论修订重症治疗方案。潘纯作为第一作者在《中华内科杂志》专家笔谈栏目发表了两篇论文,对重症病人实施无创通气、俯卧位通气治疗方案作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治疗建议,这一推荐被写入新冠肺炎的治疗指南。

潘纯还在国际医学顶级杂志——《美国呼吸与危重症杂志》上发表俯卧位通气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肺内气体分布的论文,该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同,70天内关注因子达到300,成为目前该刊物点击率最高的论文,为全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案。

潘纯说:“国外专家们认为,我们研究推荐的治疗方案对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病情有很大改善,这和他们的观察是一致的。”

在武汉期间,潘纯出席了中央电视台武汉直播间,向全国介绍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康复等情况。

潘纯还通过“云对话”向巴基斯坦、西班牙等7国32家医院的专家分享新冠肺炎重症病人救治方案、解读中国专家在战疫中形成的经验与共识;通过“云讲演”向东南大学1万多名团员青年讲述“疫情面前的中国力量”“万众一心的中国故事”“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结合自己在武汉一线的战“疫”感悟,为青年学生们上了一堂特殊的“信仰公开课”。

据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4月15日,所有援鄂医疗队撤离。而潘纯所在的专家团队、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将留守,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专家团队的留守将给予武汉当地医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给病患的筛查管理提供规范指导。

战疫归来,隔离两周,他感觉终于可以轻松一阵。但事实上,他仍在工作, 整理分析前期搜集的数据,研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保护性通气治疗方案和康复者血浆对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影响。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没有任何行政职务,38岁的潘纯能名列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靠的是他扎实深厚的学术背景。

潘纯所在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ICU,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二、华东地区第一。潘纯师从中国重症医学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任主任委员邱海波教授,潘纯所在的团队曾获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正是在导师邱海波教授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杨毅主任的影响和团队勤奋进取的熏陶下,潘纯养成了日学日进,日进“斗金”的习惯。

2019年1月3日,潘纯成为中组部、团中央第十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助理。

在他带动下,青海大学附属重症医学科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他与杨毅主任商量进行清晨同步在线学习,坚持每周一的V讲堂,每周二、周五的英文文献解读,以及开展特殊病例讨论,并要求医生互动交流,接轨学术前沿,拓展临床思维,增长专业知识。由于有1个小时的时差,南京的7:30意味着青海大学附属的医务人员要天还未亮的时候到科,这对他们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潘纯和团队坚持了下来,科内听课人数不断增加,其他科室的人员也纷纷加入学习的行列,在青医附院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完成一年援青工作后,潘纯主动要求延长援青工作,通过青海省医师协会基层行活动,将重症治疗的国际最新理念和传递各级医院的医师。潘纯还组织成立了高原重症呼吸联盟和中国医师协会青海体外生命支持分委会,为高原新冠肺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制定了依据,这一结果填补了国际高原医学的空白,也为青藏高原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业重症医学团队。

在他的指导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在全国内科学病例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青海省镇痛镇静病例比赛中囊括一等奖和二等奖,并以优异成绩首次挺进西北赛区。

本报南京5月5日电



2020-5-5【中青在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