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东南大学师生迎来了特别的“开学第一天”大家纷纷化身“网红”“网友”,开启线上教学模式。随着时针指向8:00,东南大学线上授课正式进行,第一批127位老师、近7000名学生开始了防疫特殊时期,早晨第一堂课的线上教学,随之,学校全体本科生和研究生,陆续开启了线上教学活动。
90后大学教师的人生第一课
作为东三代,高天翀的爷爷、父母都是东大校友,他从小对东大充满了感情。作为90后教师,这是他的人生第一课。特殊的第一课,很让人期待。
课程简介
《数字逻辑电路》是计算机大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逻辑部件,学会逻辑设计的基本方法,具备必要的实验技能,并为后续有关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本知识,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师简介
高天翀,1992年5月生。2019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同年加入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目前担任计算机大类的《数字逻辑电路》课程讲师。高天翀现为东南大学紫金青年学者,研究方向是安全方面的算法设计,主要是对于社交网络数据的隐私保护。
教师感想
这是我第一次上课,更是我第一次上网课。我上课之前感觉很新奇,也挺紧张的。上课以后和学生互动比较多,忙着解答他们的问题,就慢慢不那么紧张了。授课的效果目前看还不错,大家发言都比较积极,还没有出现网络授课大家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线上的交流比起线下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我看不到学生的表情了,也有线上的优势,感觉交流更便捷了。
人文与设计的契合
作为著名的设计师,周琦的名字闻名遐迩。他的第一次网上教学经历,同样值得期待!
课程简介
时间与空间、精神与身体、自我与他人、宗教与信仰、哲学与思辨、艺术与生活、存在与意识……这些概念之间有哪些关系?本课程从人类智慧最基本的概念和关键词出发,通过成对出现的关键词,展开针对基本概念的专题讨论,建构出相对完整的人类智慧体系。讨论将涉及四个层面,即空间层面的中西方文化比较;时间层面的传统、现代与未来;人文与科学的思维层面;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层面。
教师简介
周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尤其是针对中国近现代建筑 的研究以及遗产保护工作。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周琦教授团队修缮、保护了包括原民国政府总统府、外交部,扬子饭店在内的近百幢近代建筑。周琦教授代表作品包括人民日报社大楼、南京新街口德基广场西立面、德基广场城市设计等。
教师感想
线上开课虽然情非得已,但却有意外的惊喜和收获:同学们课堂参与度很高,可以反复收听和收看;课上线下都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在平时面对面上课时,有很大不同。一一回复学生的感悟和提问,感受到心与心的交流,甚是欣喜。
由于第一次开网课,也就给自己拎起十二分的关注,认真准备课程大纲,逐一检查阅读资料、镜头、话筒前的自我形象,像极了网络直播间里的人们。
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们会仔细研究,反复调整,跟同学们紧密交流,共同讨论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何成长为能够战胜新冠肺炎的卓越医生?
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抗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诱发的过强免疫反应为何会导致“免疫病理损伤”、甚至引起“急性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如何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康复者的血浆为何对重诊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研发哪些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诊断?王立新老师的教学从这次的疫情开始讲起。
课程简介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其规律的科学;免疫系统既要“抵制外敌入侵—抗感染”、也要“保障国泰民安—防突变”,但有时也会“发生军事政变—自身免疫病/免疫病理损伤”。免疫系统既有“战略精确打击部队—T细胞和B细胞及抗体”和“快速反应部队—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有“情报信息化部队—DC抗原提呈细胞”和“后勤保障部队—城市清道夫/巨噬细胞”。免疫系统既有“战略军事基地—骨髓、胸腺、脾脏”、也有“遍布各地的派出所—600余个淋巴结”,更有“十纵十横的运输通道—血管、淋巴管”。免疫学原理与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机制研究,至今,免疫学荣获了23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所有学科中独占鳌头。
教师简介
王立新,东南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医学会微免分会主任委员。从教3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主持科研课题12项,授权/受理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论文36篇。
教师感想:功夫在线下 精彩在线上
经历第一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后的体会:为了使自己这个“主持人”不掉线,他一个月前就开始研究各种在线直播软件,准备了二台电脑 、二部手机齐上阵,一台电脑方便打字和学生交流,另一台电脑展示课件PPT和学生问题。一周前,他通过线上交流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和自学,收集了全班48名同学提出的108个问题,备课到半夜,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解答讨论。机体免疫系统是如何抗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可以研发哪些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诊断?王立新老师的教学从这次的疫情开始讲起,这堂课也是他从教以来,学生听得最认真,反馈最积极的一堂免疫学课。
高等数学课为什么会那么有趣?
他的粉丝有60后、70后、80后、90后,也有00后;他的粉丝有文科生、理科生,也有工科生。他能让害怕数学的文科生爱上数学,也能让所有学生喜欢上自己。作为东南大学金牌高数老师,作为“最喜爱的老师”长期上榜选手,这位老师,到底有什么魅力?
课程简介
工科数学分析是全校工科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的学习关系后续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的学习,每个学生对这门课尤其重视。我们老师也是认真对待,我两周前就开始做相关准备,比如课程的ppt和需要上网的其他资料。担心网络拥堵,我和学生们一起试播了4次,然后听取学生意见,疫情期间把教学做到最好。
教师简介
贺传富,东南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数学,工科数分,线性代数等的教学工作,教学认真,把枯燥的数学讲得生动有趣,教学收到学生好评,曾获得东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东南大学举办的吾爱吾师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中多次被评为十佳教师。
教师感想
通过今天第一次上网课,首先感觉线上教学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对资料的准备要更充分,其次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需要更强的自觉性。网课的不足就是老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互动少了,不利于情感的交流,缺乏直观的教学氛围,如何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是我们线上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和学生共同交流、共同促进,以便下一步更好地做好线上教学工作,为疫情时期的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怎样通过食物增强我们的抵抗力?
什么是人体免疫力?合理膳食与免疫力的关系如何?哪些营养素对提高免疫力有益?我国居民常见营养问题有哪些?通过这门课,以上问题都有了答案。
课程简介
食物是人体健康之本,合理膳食营养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免疫力的基础。我们摄入食物一方面通过食物获得人体健康需要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食物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质也会随之进入人体,本在线课程将从营养与食品安全两个方面向学生讲授食物与健康的关系,讲授营养素的基础知识、特殊人群(婴幼儿、孕妇乳母、老年人群)的营养特点、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营养与慢性病预防等营养方面相关知识,讲授食品污染与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食品安全风险暴露评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等相关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对个人及家庭的健康都是一种守护,本课程的学习将受益终生,也是保障健康体魄投入未来各项工作的保障。
教师简介
孙桂菊,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南京营养学会理事长。主持过多项国家级课题。
教师感想
我从第一堂课结束后到现在还处在一种兴奋中,感觉这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和同学们的互动明显增多。对以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1. 提前线下给出问题,尤其结合实际引导学时思考问题,“食物与健康”对所有人都有很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点。2. 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在回复学生的提问中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互动中体现教师的价值和作用,会比在讲台上讲完就走人有更多的欣喜。3. 通过线上教学直接和同学们对话,教与学更能有机结合。
从赵州桥到港珠澳大桥,中国桥梁界发生了什么?
主讲教师是80后的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桥梁有哪些部分构成?从赵州桥到苏通大桥、润扬大桥、杭州湾大桥、港珠澳大桥等,我国的桥梁发生了哪些变化?美国金门大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俄罗斯岛大桥、悉尼海湾大桥、挪威斯托尔马桥各自有哪些特点?《桥梁工程》可以回答以上问题。
课程简介
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桥梁方向最主要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涵盖各常见类型桥梁的构造与受力特点、设计与计算方法、施工方法及要点等,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材料等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各种类型桥梁的分析、设计与施工方法。
教师简介
王浩,男,1980年9月生,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博导,美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主要从事桥梁风效应及监测、桥梁抗震与振动控制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之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等科技奖励。
教师感想
我觉得效果非常好啊,第一次开展线上教学,相比线下教学也是接触新鲜事物,老师们都非常用心,准备工作都十分充分,学生们也都积极配合。因为我们班学生人数较少,交流比较顺畅,学生发言非常积极踊跃。虽然网络偶尔会有卡顿,但对总体效果没有太大影响。
从目前的线上教学效果来看,同学们的参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我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模式。
面对疫情,积极的情绪是最好的免疫力
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理建设?新冠肺炎打破了我们的生活常态,给你带来哪些心理影响?你如何理解“积极情绪是最好的心理免疫力”?这个待在家里最长的寒假是否让你对自己与家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陪你度过特殊时期。
课程简介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面向全校大学生的一门通识课程,注重结合学生自我成长与学习、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开设20多年来受到学生的好评与欢迎。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呈现、心理故事、心理测试、与分享讨论等形式开展,让学生在探索心理学奥秘的同时掌握心理知识,在参与互动的教学中,有所收获与成长。
教师简介
郭晋林,东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总督导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与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社会心理学会团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心理学会荣誉理事,江苏省教育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郭晋林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近30年,擅长自我成长、人际交往、学习、生涯规划、婚恋、情感等方面心理困惑的咨询,经常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心理讲座与培训。
教师感想
通过网络线上授课对我与同学们来说都是第一次,为了保证课程能顺利完成,我对网络各种新的直播平台进行了比较,也在之前建立的班级qq群里征求同学们的建议,通过关于课程平台选择的讨论,与同学们有直接的交流,促进了与学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24号晚上与同学们在线上如约相见,全班同学都准时进入课堂,开启了课程学习,课程以“这次疫情带给人们的心理影响、什么样的积极情绪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大学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心理准备”开始。在整个课程准备与实践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及时反馈,对课程有许多肯定。尽管第一次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还有许多需要提高学习的方面,我还是觉得挺开心。
不尽相同的教学方式
一样的认真热情
这特别的第一课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同学们对于线上教学的感受吧!
周昱阳
这次的工科数学分析的线上课程进行得很顺利,虽然不在教室,但我们依托很好的网络平台,可以和老师及时沟通交流。老师通过QQ群随时提问,同学们及时回复,有助于促进大家独立思考。
除此之外,线上授课结束之后,我们可以重复看回放,这样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点,随时温习~
孙腾霄
今天体验了一次线上听课,整体效果很好。画质清晰,声音流畅。即使偶尔出现一秒卡顿,也不影响听课。
老师PPT制作得非常细致,讲解过程思路清晰,做笔记的时间很充分,可以同线下教学一样边听边记。另外,完全不需要担心看不清黑板的问题,这是一大优点。
直播间各自独立,互不影响,只要自己保持自制力,实际上效率并不低。对未来一个月的“停课不停学”模式,还是蛮期待的。
陈焕
即使没有面对面的交流,没有教室里特有的学习氛围,网络也让我们“天涯若比邻”。
数电是一门我们还未接触过的课程,尚未谋面的老师尽力以各种方式向我们展现了数电的魅力。
董若菁
东大人没有在疫情前停下学习的脚步。数电课堂依旧知识满满。从课前预习,问答环节到课上习题,同学们十分积极,老师也非常耐心。新的上课模式虽有不足,但是大家会一起探索更好的方法不断改进。
温学华
讨论课这个形式很好,容易激发思考,可以让我知道思考的正确方向。还能学到干货,参与度高。讲课老师阅历丰富,博古通今,声音很清楚,所介绍的内容有益且有趣。
个人感觉在线上上课与教室内上课差别不大,一样能够投入精力认真听课。
相信通过线上上课的模式,一定会诞生一大批“网红”老师、“网友”同学,留言区pick起来!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通讯员/唐瑭 编辑/国正)
2020-2-26【荔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