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讯(通讯员 唐瑭 记者 谈洁)案件缺什么关键证据、官司能赢的概率有多大……这些,人工智能都能给你答案。9月21日,由东南大学承办的“第三届法律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研讨会”举行,记者了解到,基于法律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让“打官司”变得更方便。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禄生介绍,学院开发的一系列法律大数据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有助于完成风险评估、裁判预测、财产保全识别、智能调解等多项法律工作。
“以讯飞206为例,在开发过程中通过几百名法官总结专家规则,把实践中常见的风险点固化为风险模型,从而形成一个规则库。再通过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很快识别出卷宗中的规则错误,比如漏摁手印等等。包括不同案件所需要的证据支撑,也能通过这种技术实现。比如某类刑事案件是否缺少证据、缺少了什么关键证据,无需人力翻阅数十页的卷宗,通过人工智能就能迅速得知。”
人工智能还能基于大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供人参考。打个比方,将来您想去打一场财产官司,人工智能通过与同类型官司对比分析后会告诉你,你这场官司大概需要打多久、花多少钱、赢的概率有多大。
科大讯飞政法事业群检法事业部副总经理高贵彬介绍,科大讯飞打造的智慧法院整体解决方案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1000余家法院、近5000个法庭,为提升审判质效、规范司法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其中智能庭审系统可实现庭审过程中法言、法语有效识别,准确率超过90%,笔录完整度高达100%。
目前,智慧法院在江苏的探索应用已卓见成效。2016年6月,苏州中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资源,加速构建“智慧法院”及司法大数据服务体系,打造了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在全国首创“随讲随查”的电子质证系统,实现与法信平台完美融合。
基于苏州模式的应用成效,科大讯飞与长三角三省一市(江、浙、沪、皖)高院签署《推进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工智能+法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法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应用。此外,科大讯飞与上海政法部门共同开创了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深度应用的先河——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206系统),有效帮助防范冤假错案,保证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人工智能和司法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当天的会议旨在聚集来自不同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前沿科技企业的法律大数据理论和实务的前沿科研与技术专家进行“头脑风暴”,讨论法律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律应用的未来发展方向。
与会人员介绍,尽管人工智能在司法部门应用,但目前取代的是一些低端的法律工种,比如检索类的工作,对于高端层次上的法律工作,人工智能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取代人类。比如人工智能无法用思维去理解法律文书。
“在实际应用中,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特殊性也可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王禄生举例说,司法是具有透明性的,一个案子怎么判,为什么这么判,法官可以通过“说理”,让公众信服。而人工智能是通过神经网络分析得出结论,过程的每一步每一层都是随机的,“如何将神经网络变得可解释,让公众知道某些结论是怎么算出来的,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019-9-21 【南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