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全媒体】南京长江大桥成露天课堂,院士、教授实地讲述“修桥那些事儿”

发布者:唐瑭发布时间:2018-12-22浏览次数:437

现代快报讯(记者 仲茜/文 赵杰/摄)经过26个月的大修,南京长江大桥即将恢复通车。此次大桥都修了哪些部分?有了哪些新变化?其中遇到了哪些技术难点?运用了哪些新科技?12月22日下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百余位学生来到大桥,上了精彩的一堂课。90岁的院士钟训正和南京长江大桥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淳庆副教授,边走边说,给大家讲述了“修桥那些事儿”。


“三面红旗”设计者讲述:他和桥头堡的28天
久违了的南京长江大桥,就要“复出”了。走上大桥,同学们便不约而同地向桥头堡走去,纷纷合影留念。此时,一位90岁的老人停下了脚步,坐了下来,一直盯着桥头堡上的三面旗,“嗯,颜色更鲜艳更好看了。”他叫钟训正,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年90岁,是南京长江大桥三面红旗的设计者。

得知大桥大修,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桥头堡的修复,老人心里很是牵挂。淳庆边走边介绍说:“堡顶端的三面红旗,我们小心翼翼地给它‘洗澡’,然后重新刷耐久性更高的红色氟碳漆。”钟训正听着讲解,不住点头。

“当年在设计桥头堡时,全国有30多个单位提交了50多份设计方案。最终有3个方案上报国务院,其中有我参与设计的两个方案,一个是三面红旗式,一个是凯旋门式。”钟院士带来了当年设计桥头堡的手稿,向同学们讲述起50年前的故事。

“1968年,我40岁,为了造桥头堡,几乎很少睡觉。大家都拧着一股劲,要把大桥造好,造成‘争气桥’。”钟院士回忆说,当年条件艰苦,很多设计细节都是在桥上“现场设计”,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我特别记得,那时候我们天天熬夜,上桥28天,我们就把桥头堡建起来了。”他说,2016年,桥头堡被列入“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修大桥用上3D扫描技术,缺失的浮雕图案这样克隆

修缮大桥是否遇到难题,这些难题又都是怎么解决的?“针对桥头堡出现渗漏的问题,我们首先疏通了排水设施,重新做了屋面防水系统,并对主体建筑做了结构加固措施。”淳庆说,其中有一个难点,就是要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的方法,对外墙进行修复,并对外墙防水性能进行适当增强。

其实,早在2016年3月,封闭大桥前半年,淳庆就和团队天天上桥,采集数据、研究修缮方案。“桥头堡外立面的黄色水刷石,有三分之二需要替换,要选用哪种颜色相近、砂石粒径大小合适的材料,与原来的黄色水刷石最接近,我们做了30多组小样,一一比对、挑选,才有了如今鲜艳又和谐的观感。”

大桥的文保施工有很多难点,除了对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的要求高之外,还存在涉铁施工的难处。“ 大桥文保施工在涉铁部位进度很慢,就是因为施工存在掉落隐患,我们要等大桥铁路的‘天窗时间’,即铁路桥的休息时间段,才能施工。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

此外,为了尽量恢复大桥50年前的原貌,淳庆和团队在距离桥北大约200米的区间段上,发现一块缺失的铸铁浮雕。“公路正桥两边的栏杆上,一共镶嵌 202 块铸铁浮雕,分为向日葵、风景主题、工农兵三个不同的类型。多年前,因为被撞坏、毁坏,那块浮雕未曾修复,而是用竖立的铁栏杆代替。”淳庆介绍说,此次,修缮组根据历史资料,创新性地运用3D扫描技术,克隆了浮雕图案,然后重新刻了模具,铸铁打造了“草原牧马”主题浮雕,复原后还安装在老位置上,恢复了50年前的原貌。

大桥每天都做“心电图 ”,“健康 ”状况随时掌握

行走在大桥路面上,同学们发现,大约每走一百米,就有一段整齐的锯齿状装置。“这是不是大桥的减速带?” 有同学发出疑问。

然而,经过了解到,大家得到正确答案:这是大桥的伸缩缝。原来,大桥的主体结构是钢筋,它具有热胀冷缩的效应,为此,每隔一段距离,大桥路面就会有一个宽一米左右的伸缩缝,让大桥在一年四季里都能“伸缩自如”,安全稳固。

同学们还了解到,此次修缮工程中,大桥被安装上了很多传感器,特别是在大桥的主体钢筋上、桥墩与桥体的连接处,传感器可以24小时传回大桥的波动。工作人员只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观测大桥的“心电图”,了解大桥的“健康”状况,对细微变化做出及时判断和问题排查。“现代大工程真是高科技的比拼,我们要学好基础知识,未来也参与到建设大工程项目中。” 东大建筑学院大四学生费诚说。

高温下铺上“超级沥青”,用10到15年路面不开裂

除了桥头堡、玉兰灯的亮丽一新,大桥还有哪些新变化呢?有同学发现,大桥桥面沥青跟以前不一样。据悉,大桥路面铺设的沥青可不是一般的沥青,而是一种被称为高弹高性能的“超级沥青”。它需要在240摄氏度的高温下铺设。因此,即使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它依然具有非常优越的抗车辙能力。“在车辆正常行驶下,该沥青路面可使用10到15年,路面不开裂。”负责大桥施工的陶峰工程师说。

修缮后的大桥人行道更宽了。其实,并不是人行道主动变宽,而是因为树立在人行道上的玉兰灯基座,直径缩短了5公分,这样使得人行道相对变宽了。“别小看这短短的5公分,它让行人行走更舒适。为这样的人性化改变点赞。”东大建筑学院研二学生吉倩妘说。

据悉,201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将迎来50周年通车纪念日。在封闭修缮了26个月后,大桥公路桥也选择在这一天“复出”,再次通车。

(编辑 刘魏)



2018-12-22 【现代快报全媒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