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至20日,东南大学与印度CEPT大学联合在印度艾哈迈德巴德和中国南京开展了为期各10天的城市文化遗产研究和教学,双方在亚洲城市文化遗产研究上的合作不仅标志着双方全面合作的正式启动,同时,对于推进高校间的人文交流意义深远。
合影
东南大学是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发源地,也是最早的印度和亚洲建筑研究机构。于1927年,由中国建筑学科奠基人之一刘敦桢先生创办。刘敦桢曾于1959年代表我国建筑界和文化节访问波兰、前苏联和印度,并开展印度和东方建筑研究。1980年代以来,以郭湖生、张十庆先生为代表的东南建筑学人持续开展东方建筑文化研究。2016年,东南大学正式成立亚洲建筑中心,中、美、英、日、印等国家20余名建筑学者参加成立大会和学术研讨。
“这次的联合教学主要以研究生为主,双方共计32名学生。我们在6月1-11日期间访问了印度,与印度CEPT大学师生共同考察了巴筑城堡、西迪·赛义德清真寺、阿达拉杰阶梯井等历史遗产。Vasavada教授、Nayak教授、以及市政府遗产管理部门负责人Ghosh等遗产专家为我们作了学术报告。随后,双方的研究团队对五个老城居民区进行了深入调研。规划学院院长Phatak、学校教务处主任Shah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和中期评图。”东大建筑学院青年教师李新建说。据他介绍,东南大学此行派出的团队中,不乏有董卫、陈薇、朱光亚、葛明教授这样的学术大咖做指导导师。
CEPT大学前身是“环境规划与技术研究中心”,由印度现代建筑之父、2018年普里茨克奖获得者多西(B.V.Doshi)创立于1962年,一直是印度最重要的高等建筑院校。CEPT大学所在的艾哈迈德巴德市是有700多年建城史的印度第七大城市,于2017年成为印度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董卫教授认为,艾哈迈德巴德老城格局保存完好,建筑遗产丰富多样,传统社区充满活力,尤其强调居民在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中的主体作用,值得南京和中国其他历史城市学习借鉴。CEPT在艾哈迈德巴德老城研究、保护和申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学生们思维活跃并富有批判精神。
6月12-20日期间,由CEPT大学国际合作处主任、城市规划和住房学科负责人Sejal Patel教授、Saswat Bandyopadhyay教授带队的团队,与东南大学共同考察了夫子庙、中华门城堡、净觉寺、甘熙故居、胡家花园等历史遗产,听取了东南大学陈薇、朱光亚、董卫、李新建等专家学者,以及南京市规划局城中分局李建波副局长的专题讲座,并实地考察了老城南五个历史地段。建筑学院石邢、鲍莉老师参加了开幕式,韩冬青院长、Sejal教授和Saswat教授为中印学生颁发了结业证书。
Sejal Patel教授认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已开展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保护理念、政策体系和实践经验,尤其在景观环境、基础设施和居住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对艾哈迈德巴德未来的遗产保护、城市发展和旅游开发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东南大学在历史城市保护方面拥有雄厚的理论、技术实力和专业能力优秀的学生,是值得尊敬的合作伙伴。
合影
经过20天的合作研究和教学,双方认为,研究、保护和传承亚洲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是建筑学界的共同使命。江苏和古吉拉特邦同为世界知名的历史城市,也是两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尽管在体制、制度和现代化进程上存在差异,但同样都面临着人口密集、经济增长和社会转型等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此次联合教学高校间拓展人文交流合作的良好开端,未来将签署两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交通改善、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持续开展教学、合作研究、人员互访等全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亚洲城市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2018-6-21 【凤凰网】